沙家浜位於江蘇省常熟市的南角。70多年前,新四軍和沙家浜人民在這片廣袤的蘆葦蕩中開展艱苦卓絕的敵後遊擊戰,眾誌成城,書寫了壹段軍民共患難的佳話。
走近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蘆葦沼澤、春來茶館,還有矗立在解放廣場的郭建光、阿慶嫂雕像...在我們面前,是壹望無際的蘆葦篝火。
沙家浜之所以聞名天下,是因為當年有36名新四軍傷員在這裏,由此衍生出了《蘆蕩火與沙家浜》這部戲劇。
走進紀念館,京劇《沙家浜》中傲然挺立的“十八棵松樹”劇照光芒四射;壹個模型再現了當年的水上醫院,旁邊還陳列著當年運送傷病員的小木船。
?見物思人,當年的傷病員是如何度過風雨的?指導老師“郭建光”是誰??1939年,新四軍第壹支隊六團團長葉飛以江南抗日義勇軍(以下簡稱“姜康”)的名義,率部到達陽澄湖,開辟蘇長洲抗日遊擊區。之後主力轉移,留下36名傷病員在沙家浜地區休養。這36位傷病員是京劇《沙家浜》中“十八松”的原型。傷員中有新四軍“姜康”政治部主任,連長吳,戰士張世萬。“姜康”號參謀長夏光生病後也被安排在陽澄湖接受治療。
傷員分散藏在昆承湖和陽澄湖之間的村子裏,完全依靠當地群眾的支持和幫助。沙家浜有個新四軍後方醫院,聞訊而來的日偽軍每三天就下鄉突襲壹次。
湖上蘆葦眾多,地形復雜。敵人緊急時,村民們擡著擔架,搖著船,把傷病員藏在蘆葦蕩裏。敵人壹離開,他們就涉水過河,給傷病員送去食物和藥品。
由於藥品嚴重短缺,醫護人員用土法將雞蛋殼烤熟磨成粉末,讓肺結核患者服用補鈣劑;將硫磺粉、石灰水熬成藥液治療疥瘡;用磚塊加熱然後做熱敷…
1939年拂曉,日軍突然包圍了曹家浜新四軍後方醫院。危急關頭,農婦蔡阿妹叫醒家中4名女護士,藏在屋後的稻草堆裏,頂著敵人的刺刀走出屋外。在村民陳進生和陳金林的漁船上,躺著四名重傷員。兩兄弟臨危不懼,機智地將船撐進蘆葦叢。
?傷病員沒有被日偽的猖狂掃蕩嚇倒。今年6月165438+10月,他們接到上級指示:重新組織武裝,堅持原地作戰。在壹座破廟裏,以36名傷病員為骨幹組建的“姜康東路指揮部”在沙家浜成立,夏光被推選為總指揮,抗日炮火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