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法國決鬥史

法國決鬥史

在法國,決鬥已經有五個世紀的歷史了。有人把這些在乎尊嚴的貴族當成殺人犯或者自殺者,也有人從傳統和審美的角度來緬懷這個“人懂得讓人尊重”的黃金時代。17世紀的壹位法學家說,決鬥是“壹種與英雄事跡非常相似的犯罪行為”。

為壹點小事決鬥。

這樣的場景經常發生:雙方騎著馬,手持長矛,在法王劃定的戰場上作戰,國王出席戰鬥。在宗教儀式的莊嚴儀式中,大家等待著響徹雲霄的三聲吶喊:“讓勇士們戰鬥吧!”殺戮有時以壹方的死亡而結束,有時以國王的“停止”而結束。1642,亨利二世說話太慢,沒有及時制止,以至於壹個喜歡的死在了他面前。

在巴黎的塞納河畔,聖日耳曼修道院附近有壹塊空地,巴黎人壹大早就在這裏洗刷恥辱。把雙方的盔甲放在壹邊,穿上襯衫或緊身衣,擺好姿勢。18世紀,決鬥者左手壹把匕首,右手壹把劍;到19世紀,主要使用手槍。除了決鬥雙方,還有雙方的代表參加決鬥。這個職位既光榮又危險,因為有時候妳會忍不住去幫忙。後來副手改成了證人,起到了調解和仲裁的作用。決鬥壹般壹見血就停,但強者不願意放手,弱者必死。

17和18兩個世紀,是決鬥的黃金時代。決鬥首先是為了女人,很多被騙的老公和吃醋的戀人都是因為不能容忍自尊心受到傷害而死的。其次是公開侮辱、訴訟糾紛、宣傳...那時候決鬥往往是為了壹些小事,比如聲音壓倒對方,踩對方的腳,偷看對方...或者無緣無故決鬥。

這兩個決鬥者在黎明時分出現在約會網站上,通常沒有仇恨或怨恨,只是為了解決“名譽之爭”他們知道壹個人會死,但“恥辱”只能通過流血來消除,否則無法在社會上生存。他們來自同壹個家庭,甚至是朋友,在同壹個房子甚至同壹張床上度過了最後壹夜。決鬥前夕,貴族的習慣是打壹局牌,和朋友壹起慶祝,喝點酒驅除恐懼,看壹本有趣的小說,好好睡壹覺。天亮了,喝杯濃咖啡,坐馬車去開會,然後心平氣和地等著那句平淡的“先生們,請吧”。

禁而不止的“貴族”現象。

法國法院壹致反對這種做法。1602年,亨利四世禁止。1602 ~ 1723期間,法國朝廷頒布了八道詔令,違規者壹律處死。但執行者部分行動,國王無可奈何,無法消除這種“貴族”社會現象。議會、陪審團和國王經常收到求情信,決鬥者最多能在外省避難壹段時間,或者讓他的擬像掛在絞刑架上。

到了17世紀末,啟蒙時期的哲學家們從理論上批駁了決鬥的原因和動機,從社會效果、痛苦和死亡來看待問題,使得決鬥失去了大部分魅力。

經過1789大革命的洗禮,鬥士的身份發生了變化,參與者主要是軍政新聞界人士。在和平時期,決鬥無疑是戰爭的最佳替代品,極度無聊、紅眼、醉酒的士兵樂此不疲。政客們認為用刀槍腐敗是庸俗的,但為了自己的黨派和理念,用劍或子彈打在胸口是光榮的事。政治動蕩、選舉沖突和其他事件是決鬥的沃土。

決鬥經常成為頭條新聞。

19世紀,大眾傳媒成為政治舞臺上的“第四勢力”。報紙上經常辯論,惡語辱罵,尷尬之余的憤怒也會引發決鬥。如果有兩個名人面對面,其中壹人重傷不治身亡,那就更是可喜的頭條新聞了。

後來決鬥簡直成了宣傳噱頭,報紙鬧得沸沸揚揚,但場上沒有壹個人死傷,群眾也漸漸沒了興趣;新壹代的政治家使用更有效的方法來解決爭端,如競選活動、辱罵和威脅,以及在打架時打耳光。

最近壹場大張旗鼓的決鬥發生在俄羅斯出生的舞蹈家Serge Rifa和芭蕾舞團團長Count Guvas之間,時間是1958。這兩位文壇名人不僅懂得制造轟動效應,而且善於保命。當他們在決鬥中止步時,結果自然是皆大歡喜。

  • 上一篇:江西青銅文化和江西儺有什麽聯系?
  • 下一篇:撚度組合的織造方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