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泥鰍塘建設。所用泥鰍池面積50 ~ 80m2,深度1 ~ 1.5m..泥鰍池可用磚、石等材料制成,墻頂設有壓口,伸入池內5 ~ 6厘米。池底中央有排水管,水管直徑約1.5cm,同時在池邊有1溢流口控制水位。
出水口和溢流口應用鐵絲網覆蓋,防止幼苗逃逸。泥鰍塘可種植壹些水生植物,如水花生、水葫蘆等,改善水環境,降低水溫。此外,泥鰍塘周圍可以種植壹些葡萄或絲瓜等攀緣植物,可以為泥鰍提供壹個夏季遮陽納涼的地方。
2、炒絲襪。放養泥鰍苗種前7 ~ 10天,用0.2kg/ m2生石灰徹底清理池塘;5 ~ 7天後蓄水10 ~ 20 cm,施用10 ~ 15kg/畝的有機肥和無機肥混合物,培養水中的基礎餌料生物。
3.飼料餵養。泥鰍是壹種小型雜食性魚類,飼料來源廣泛。水蚤、蚯蚓、蠅蛆等。是泥鰍的天然食物生物,可投餵米糠、豆餅、豆渣、血粉、麥麩等。在人工繁殖條件下。泥鰍的食量與水溫密切相關。
投餵方法是在泥鰍塘內搭建投餵平臺,將飼料放在投餵平臺上。飼料要新鮮,無汙染,不腐爛,不變質。投餵時間壹般在上午9點左右,投餵量以泥鰍在3 ~ 4小時內進食為準。
4.水質控制。泥鰍種初入池塘時,池塘水深保持在10 ~ 20cm;以後隨著泥鰍品種的生長,逐漸加深水位至應有深度,平時較淺,高溫炎熱時較深,並經常註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環境。
擴展數據:
註意事項:
1.日常管理要做到“兩防兩勤三晨四觀”,即防逃防病;勤於巡視池塘,勤於寫日記;早清塘,早開飯,早進貨。根據泥鰍的活動和攝食情況、天氣變化、水質變化和季節變化,確定飼料投餵量。
2.疾病控制。努力實現無病早防,疾病早治。定期在全塘噴灑生石灰和漂白粉,可以改善水質,預防魚病。要及時清除泥鰍塘內的水蛇、水鼠等有害生物。
3.秋末冬初,水溫降至10 ~ 15℃時,泥鰍的攝食量減少,可以捕撈。壹般采用排幹池水進行人工捕捉的方法。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泥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