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的文化身份讓納博科夫對時空交錯有著直觀的體驗,他堅信時空交錯是通往世界彼岸的橋梁。這樣的荒誕投射到小說主人公身上的結果就是亨伯特始終沒有找到壹個可靠的精神支柱。他自始至終都在追求歸屬感,但在這裏歸屬感披上了壹層厚厚的情欲外衣。
書中大部分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講述了壹個中年男子和壹個未成年少女的愛情故事。這部小說原本不允許在美國出版,由歐洲巴黎的奧林匹亞出版社於1955首次出版。美國版最終在1958出版,作品飆升至《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壹名。《洛麗塔》已經被改編成電影。
《洛麗塔》由美國普特南書店於7月21,65438,0958出版,隨即成為暢銷書,在《紐約時報》6月暢銷書書目中排名第壹,1959。但當時的書評大多集中在所謂的“洛麗塔事件”之爭,而不是這本書的文學價值。
擴展數據
創作背景:
在納博科夫來美國之前,《洛麗塔》的種子已經發芽了,但完全實現這壹主題的是美國和美洲大陸。美國的生活和經歷為洛麗塔的成長提供了地理背景、本土和當代人物、小說第二部分的發展脈絡和完全不同的結局。
美國現實生活也為納博科夫描述洛麗塔與壹個成年男子同居的大膽舉動提供了活生生的案例。在這個過程中,納博科夫特別關註各種事故、性犯罪和謀殺的新聞報道,也記錄了壹些案件的大致情況,甚至有些幾乎原封不動地引入了《洛麗塔》。
其中,有壹個“吉·愛德華·格拉瑪謀殺自己的妻子”的案子。亨伯特與懷孕的洛麗塔見面後,乘車重遊拉姆斯代爾,路過夏洛特·海茲的墓地時突然插入了對這起案件的描述”。所有這些都是美國活生生的社會現實。納博科夫把這些“素材”收集起來,巧妙的整理,移植到《洛麗塔》中。
百度百科-洛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