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牡丹,人們往往會聯想到洛陽。歐陽修在《洛陽牡丹物語》中寫道:“牡丹東出儋州、兗州、青州,南出越州,洛陽天下第壹。”“洛陽牡丹天下第壹”的美譽由來已久。究其原因,與洛陽牡丹悠久的栽培歷史、豐富的花色品種、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盛大的花卉活動密切相關。
壹個
牡丹在古代有很多名字,如鼠姨、鹿、白絨、木勺藥、百兩黃金等等。被秦朗(今山東臨沂)驚呆的安啟勝認為“牡丹初無名,故以牡丹命名”(役訓法)。牡丹名最早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漢代。在甘肅武威出土的東漢早期醫學簡牘中,已經有了牡丹入藥的記載。明代李時珍對牡丹及其別名有詳細的描述,他認為“牡丹在勾引者之上。雖在根上結籽長苗,名牡丹(《本草綱目》)。這可能是對牡丹名字更準確的概括。
追溯牡丹的歷史。可以發現,牡丹在原始社會就已經進入了先民的視野,並體現在他們的日常用品中。在甘肅蘭州、廣河出土的彩陶壺上,有新石器時代原始人繪制的類似單牡丹、多牡丹的圖案。但“牡丹初不含言,唯藥載本草,卻非花中之冠。總的來說,丹、、斜斜路多,與荊棘無異,土人皆以此為俸祿”(歐陽修《洛陽牡丹》)。
關於牡丹的栽培和欣賞,漢代以前,史書記載很少,後來越來越多。宋於汝明《古琴書》載:“襄帝元年,各種谷,宮松,牡丹。皇帝命桐栽雲中,武蘿蔔栽後園牡丹。”狄香是夏朝的第五位君主,當時他在自己的後花園裏種了牡丹。由此,四千年來,人們喜愛牡丹或將其種植在花園裏。
洛陽是牡丹的主要發源地。古代洛陽周邊的邙山、金平和萬安山。野生牡丹分布廣泛。洛陽牡丹的人工栽培始於隋代,盛於唐代,以北宋為最佳。後來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和洛陽名園的破壞,以河洛為中心的牡丹傳播形成了杭州、周琛(今河南淮陽)、田鵬(四川)、亳州(安徽)、璽恩(廣西)、曹州(今山東荷澤)、臨夏(甘肅)、鹽城、江蘇無錫等地牡丹種植的繁榮,這種傳播體現在壹系列關於牡丹種植的記述中。
宋·陸遊的《田鵬牡丹譜》不僅記載了田鵬牡丹,還記載了洛陽牡丹。開篇寫道:“牡丹在中州,洛陽第壹。”說出洛陽牡丹的地位。還講述了洛陽牡丹傳人的故事,“崇寧中,周,張,蔡;宣和中和石獅潭師洋都試圖從羅鐘購買鮮花。自然羅花散於世,花的生產開始,都是以采花為基礎的。大家的好人盡力養花,田鵬的花在兩江加冕。”宋虎元《牡丹譜》記載,彭州花農以當地單子葉花卉為母本,與洛陽千葉花卉嫁接培育名品。“多采單子葉花木,用千葉花摘。千葉花來自羅京,當地人叫它京花。”袁耀穗的《牡丹序》記述了作者三十余年間六遊牡丹,文中多處提及洛陽牡丹。明代王世茂《雜學園》中的牡丹栽培,是作者個人在漣源園栽培的總結,具有很高的價值。他總結了洛陽牡丹移植到江南的情況。“牡丹起源於中州,江陰人可以用牡丹根取之。今有多種幻相,玉蓮園絕繁華,是壹州。”他還希望“等他在中州買了黃樓子,就壹輩子無怨無悔了”。這些史料表明,洛陽是中國第壹個牡丹栽培中心,事實確鑿。
此外,《周琛牡丹故事》、《牡丹譜》、《曹州牡丹譜》不僅記述了牡丹的種植(包括花卉嫁接、種植和藥用花卉的技術)、品種和顏色,而且或多或少地與當地牡丹和洛陽牡丹的起源有關,顯示了洛陽牡丹的傳播和影響。如今,洛陽牡丹已流傳到日本、意大利、英國、德國、法國、美國、荷蘭、南非、澳大利亞等國家。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