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壹個多民族的國家,有著悠久的民族音樂歷史,中國人民自古就有交流融合的習慣,思想開放,全面。中國傳統音樂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以中原音樂、四域音樂和外來音樂為基礎,積累了各民族的藝術智慧和創造力,可以說具有鮮明的民族個性。在不斷的交流和交融中,它們相互反映,相互競爭,進而衍生和發展。由於經濟實力雄厚,政治相對穩定,中原音樂文化在眾多的交流交融中處於明顯的“強勢”地位。但是,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變遷對於任何壹種意識形態來說都是壹個發展的過程,政治、經濟等因素對音樂的影響不言而喻。西域音樂與中原音樂的融合,以及四地之間的音樂交流,都與社會、政治、經濟因素密切相關。“五四”新民主主義文化運動的不徹底和建國以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樂的尷尬地位,顯示了文化與政治經濟的密切關系。與此同時,我國的社會、政治、經濟領域受到沖擊,文化入侵也在所難免。當然,這次入侵從某種角度來說也是我們民族音樂發展的契機。而那個時期文化思想領域的消極思潮,高舉國學大旗,全盤否定“新樂”。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可以說五四運動的不徹底,使得新音樂的發展舉步維艱,或者說似是而非(當然期間也有不少精品)。從音樂發展的角度來看,從解放到文革這段時間充其量只能說是壹個積累的階段。“自力更生”和盲目排外的思想使音樂的發展處於真空中,同時也在避免“文化入侵”的同時失去了很多與外來文化交流的機會。
當然,“傳統來源於發展,並將繼續發展”(劉再升《論新音樂史觀》)。雖然改革開放給以前的秩序結構和心理狀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雖然在世界音樂文化和學術思潮蜂擁而至的時候,中國人有些措手不及,但中華民族壹直有著可貴的兼容特質,很快就讓自己從茫然中走了出來。“新潮音樂”和“流行音樂”以驚人的速度發展,但值得註意的是,“新潮音樂”和“流行音樂”正以從善如流的趨勢發展,同時也在試圖從全面否定中獲得新的肯定。然而,這種“新的肯定”對中國民樂有什麽影響?答案顯而易見。中國人自古就提出“百家爭鳴”的思想,從來不懼怕與外來文化的融合。然而,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在諸多沖擊下,國樂顯得平靜而變態。我們正在目睹孕育在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土地上的民族音樂文化的衰落跡象,電影電視等各種媒體充斥著呻吟和病態的哭喊。當高質量的民族音樂演唱會或音樂會稀缺時,某著名歌手的演唱會卻異常火爆,壹票難求。
可以說,音樂文化也是人類的存在方式之壹,脫離人的需求的音樂是不存在的。現在人們不再有文化大革命時沈重的思想壓力和憂慮。法制的完善給了我們選擇的權利,改革開放給了我們選擇的機會。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選擇適合自己的音樂,就像在商場購物時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商品壹樣。搖滾樂、爵士樂、流行樂等各種流行音樂的流行,以及各種所謂世界知名服裝的流行,其實反映了壹種社會心態,也可以說是壹種文化的碰撞。“歷經百年,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交融,是壹個由內而外、由淺入深的過程,也是壹個在不斷迷失自我的過程中不斷發現自我的過程。”但是,如果民族音樂作為弱勢文化存在成為壹種習慣,人們就會對我們的民族音樂產生壹種自卑感和遺憾。這樣,我們就無法正確審視自己的民族音樂,無法具體鑒別精華與糟粕,無法以平衡的心態面對現代與傳統,無法把握恰當的尺度來處理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