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波的春節期間,我們有壹個當地的民間藝術活動,那就是“歡樂燈籠”,這意味著“萬”和“繁榮”來迎接新的壹年。據考證,這種民間藝術在浙東已有上百年的歷史。
春節期間,農村會有“歡樂燈籠”老藝術家,所以他們會臨時組織壹批人,走村串戶,以表演為生。既增加了春節的熱鬧氣氛,又能獲得壹些臨時收入。
“歡樂花燈”隊伍壹般有10人左右,其中4-8人表演花燈:有兩對,三對,最多四對,都是十幾歲的少男少女扮演。他們頭上戴著五顏六色的頭巾,身穿紅綠相間的襯衫,腰間別著馬頭;這種燈籠裝上馬屁股後,用竹簽紮成骨架,再塗上白布,蓋在竹架上的馬身上。馬頭用布與馬身連接,可以活動。另外,還有壹個人是打鑼的。打鑼的人腰間纏著壹條長長的紅布,腰帶背面固定著壹根又長又有彈性的竹片。在竹片的壹端安裝壹個用彩色布條包裹的倒U形竹框。幾個小鑼固定掛在倒U型竹架上,下面掛壹個大鑼,在“歡樂燈籠”時敲出各種音調。另壹個人演奏胡琴,演奏“燈籠曲”。這首《燈籠曲》是寧波特有的曲子,可以說婦孺皆知,人人都會哼兩句;另壹個人打鼓來增強節奏。另壹個人是領頭的,身上掛著壹面小旗子,帶領著“歡樂燈籠”隊伍到村口,敲鑼打鼓,引得壹群孩子壹路跟著歡鬧到了寬闊的打谷場和空曠的田野上,然後他們就打起來了,打著大大小小的鑼,打燈籠的孩子隨著鑼鼓聲在圓圓的田野上跑著,然後來回穿梭,跑的時候用右手拍打著馬頭。《燈調》是七言律詩,* * *有四句。唱完前三句就停,敲完鑼再唱最後壹句。我在這裏試著編壹段話:
第壹個月要到了。真的很熱鬧。
家家戶戶都放鞭炮,
恭喜發財,進元寶。
壹年比壹年好。
嘿,壹年比壹年好。
……
“警帽”們會隨著鑼聲來回跑幾遍,反復唱“警帽調”;領隊在表演《歡樂燈籠》時說著“恭喜發財”“祝好運”等吉祥話,挨家挨戶索要酬勞。大多數人會拿出壹些特制的小年糕或零錢以求好運。以前,春節期間,天天都有燈籠,有時還會陸續來。有的燈隊在打谷場上放壹條板凳,用角綁在腦後,扮成老年婦女,站在板凳上說唱壹個滑稽的故事,引得看客哈哈大笑。非常熱鬧。
這種習俗壹直延續下來。近年來,每逢春節,農村都能看到老年協會組織的燈會隊伍,在春節和元宵節為大家表演,可見“燈會”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活動,也是阿拉浙東和寧波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