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頭發都很少,是個比我大2歲的男生。小時候,我很聰明。這是我們地區最敏感的孩子。小學的時候還是很努力的。初中的時候,因為父母離異,我更加疏於管教,所以成績壹落千丈,沒有考上高中。後來,我上了職高。
在職高已經失去理智,想早點出來賺錢。16歲沒畢業,出去打工賺錢。只能去工地搬苦力。我身後的人生軌跡就是不斷打工賺錢,因為我沒有文憑,也缺乏讀書的心。
去年春節回家再看他,發現他唉聲嘆氣,老了,早已失去了小時候的敏捷和聰明。他33歲,最大12歲,最小8歲。他上有老,下有小,卻依然過著建築工地上的瓦工生活,掙紮在社會底層。
也許是發生在我身邊的真實案例。在我的家鄉,壹個南方的四五線小城,還有壹群和我同齡的人,過著日常壹樣的生活。
如果當初他對讀書有更深的理解,今天就不會活得這麽辛苦。到了中年,還是要為生存發愁。
對於他們的遭遇,我既惋惜又無奈。其實壹開始都是有機會的。
因為認知的淺薄,也因為不能靜下心來吃學習的苦,最終會吃到人生的苦。
晚清四大名臣之壹的曾國藩曾說:
前半句的懶惰是大多數人成為平庸之人的主要原因,因為他們不想吃成長的苦。
誠然,成長的痛苦是難以承受的。
每壹個為高考奮鬥過的孩子,都經歷過那份辛苦。高三的每壹天都很緊張。很多學校早上7點到晚上11學習,負荷大,強度大。甚至還有很多考生在為二戰、三戰做準備。
壹年壹度的高考,據說也像過獨木橋壹樣殘酷。
可是,那些年的努力和拼搏,最後考上了理想的大學,不就是站在了壹個更高的起點上嗎?
相反,那些年輕時偷懶的人,最終也會成為生活的沈重打擊。
有時候,成長的煩惱真的需要違背自然規律。它們可能是學生時代的高強度集中學習,職場上的目標導向堅持,在輕松的生活中居安思危的提前規劃。
成長的辛酸需要抵制人性中的懶惰思維,追求安逸,輕易放棄和妥協。
現在疫情時代,不確定性、脆弱性、混亂性越來越多。很多穩定只是暫時的穩定,即使是體制內的穩定。現在沒有壹個系統能救妳的命。
如果我們有意識的回避成長的痛苦,恐怕以後會有更多的苦難等著我們,生活的結果也不會伴隨著我們演戲。
自覺意識到我們願意在成長中吃苦,懂得居安思危,培養終身成長的習慣,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那麽生活就給了我們廣泛選擇的自由和和平相處的信心。
齊年度寫作營第64篇打卡,1014字,共計9684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