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華的校園裏,刻得最多的石碑就是校訓。這八個大字可見於清華東門的青石上,主樓大廳的正墻上,老圖書館的正廳上,禮堂的額頭上,工字廳前的草地上,清華學堂前的石碑上。
在壹項“我最欣賞的十大座右銘”的全國性調查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被認為是中國傳統價值觀與現代文明有機結合的典範,言簡意賅,意義非凡,因此位列第壹。
19114年6月的壹天,曾努力提高中國國力的梁啟超先生來到清華,以“君子”為題發表演講。他用《周易》中的兩個形象啟發學生——“天道康健,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廣闊,君子以德載物”。
從此,“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成為清華的校訓。它的營養滋養了壹代又壹代的清華人,它朝氣蓬勃,自強不息,兼容並蓄,愛國報國,奉獻社會。
抗戰爆發時,清華有近千名學生參軍。沈,1932畢業生,與日軍空戰時年僅26歲。投彈後,他毅然直沖飛機,與敵船同歸於盡。
著名學者朱自清生前身患重病,但他寧願餓死也不願接受美國的救濟糧。
新中國成立後,清華人自覺肩負起民族責任,在祖國建設的各條戰線上建功立業。受到國家表彰的23位開國元勛中,有14位來自清華。
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壹鄧稼先從未停止戰鬥,“把壹生獻給青春”就是他的真實寫照。
兩院院士張光鬥在沐風為國家水利事業奉獻了壹生,年近90的他還在三峽壩區奔波。
對於新壹代的清華人來說,校訓精神仍然是他們努力奮鬥、胸懷天下的強大精神動力。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選擇祖國的人,祖國終將選擇他們。”
又是壹個畢業季。這些校訓紀念碑前充滿活力的身影,留下的不僅僅是壹張照片,更是壹種成長,壹種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