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兄弟姐妹們會聚在壹起,為死去的親人掃墓。壹年壹度的清明掃墓,是壹年中兄弟姐妹相聚最多的時候。和很多祭祀掃墓的家庭壹樣,大家都是分開買食物,水果,鮮花,花籃,各種祭祀用品。墓地區車水馬龍,老少鹹宜,人群熙熙攘攘,都是用手擡著的。墓地裏的墓穴也很滿,非常豐富。壹般是先獻水果、飯菜等佳肴,再獻花、點蠟燭、焚香、敬茶、敬酒、燒紙、鳴槍。既然親人已經去世十年了,掃墓也沒有太多的沈重和壓抑,雖然我們很想念親人。不僅我們家掃墓輕松,而且有說有笑,其他掃墓的家庭也是如此。有的甚至猜墓地打拳,意思是和老朋友喝酒,有的和孩子在墓地吹黑管,大概是給老朋友報平安。上墳後,妳要麽遠走高飛,把祭祀的食物吃光,要麽和家人壹起去酒店玩個痛快。
如今,掃墓不僅成了對故人的紀念,也成了壹種放松和享受春天的郊遊。細雨中難見行人,充滿了唐代杜牧筆下的悲涼與“欲斷其魂”。這並不是說,墳前的鞭炮聲和歡聲笑語掃除了失去親人時刻骨銘心的傷痛,而是說,沒有人願意留在無法解脫的悲痛中。這種放松不是現代人的創舉。宋代有句話叫“梨花迎風升,遊子尋春出城。”。“萬柳歸壹鶯”的詩句,已是黃昏盡去,壹點哀愁也沒有。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壹,是表征物候的重要節氣。它在春分的後半部分。清明來臨,氣溫回升,春意已濃,正是春耕播種的好季節。所以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種樹不如清明”、“清明必斷雪,谷雨必斷霜”等農業諺語。因為清明節和寒食節離得很近,而寒食節又是晉文公下令禁火掃墓紀念介子的日子,所以古人往往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節,漸漸地,寒食節和清明就合二為壹了。寒食不僅成了清明節的別稱,也成了清明節的習俗。清明節又稱踏青節,是壹個春光明媚,草木蔥郁的季節,古人曾說是清明踏青。所以,清明容易掃墓,和春遊混在壹起也是可以理解的。
清明節掃墓,是慎終追遠,催清沐族,行孝道的具體體現。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清明節流傳至今,是中國傳統和美德的延續。對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祭祀更是古老而連綿不斷。媒體曾稱公祭軒轅黃帝為天下第壹祭祀,其隆重莊嚴可見壹斑。不僅皇帝祭祖,百姓也祭祖。清明掃墓已成為表達對祖先記憶的傳統習俗。在綿延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中,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制度歷經朝代更替和戰亂,卻從未被根本摧毀,足以窺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這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
在現代,清明節已經成為紀念革命英雄和烈士的節日。每年清明節,全國各地有關單位和組織都會舉行“緬懷先烈,傳承民族精神”的神聖莊嚴的活動,烈士陵園成為對黨員、團員和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之壹。清明,我們悼念為國捐軀的烈士,不僅是為了他們,也是為了我們。在這個充滿誘惑、欲望、利益和期待的時代,歷史會給我們清醒和智慧,前人會給我們方向和力量。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忘記他們在天之靈。如果妳忘記了,那是壹種悲哀。同時,我們不應該忘記那些在事故中失去生命的人,因為這樣的記憶有助於我們永遠保持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