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團子青團子是清明時節最具代表性的美食。青而油,糯而軟,不甜不膩,有淡淡的卻綿長的草香,吃在嘴裏更香更滑。這壹習俗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因為寒食節期間不能生火,所以人們會提前準備許多糕點來充饑。綠丸子是用綠艾草和糯米粉做餡再用豆沙做餡,可以保存3~5天,滿足了人們祭祀和不用煮就可以吃的需要。青團發展到現在,作為祭品的功能已經逐漸弱化,更多的是帶給人們壹種嘗鮮的體驗。
2.吃痱子是清明節的傳統習俗。鍋貼是壹種油炸面食,以米粉為主料,揉成細條,油炸而成。形狀各異,或螺旋狀,或網格狀,黃亮色,吃起來香脆,越嚼越香。由於寒食節禁火,那時候很多地方都會準備種子,這樣禁火的時候就有東西吃了。播種的成本相對較低,而且容易儲存。口感酥脆,深受百姓喜愛,所以壹直流傳至今。
3.插入柳樹
清明節是柳樹發芽,煙綠的時候。有折柳、穿柳、插柳的民俗。人們外出郊遊時,順手折下壹些柳條樹枝,可以拿在手裏把玩,也可以編成帽子戴在頭上,或者帶回家插在門楣和屋檐上。插柳習俗與避疫有關。唐人認為在河邊祭祀時佩戴柳枝可以驅除毒蟲的危害。宋元以後,人們常常在家門前種柳樹,以避蟲害。
4.清明時節,春回大地,大自然處處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好時節。我國民間壹直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傳說清明踏青很久以前就開始了。清明踏青的內在意義是順應時令節氣。春三月,生命開始繁盛,萬物萌發。人們走出家門,走向野外,積極迎合天氣,從而促進陽氣在體內的循環,對身體健康大有裨益。
5.掃墓在中國歷史上,禁止寒食、禁火祭祖,清明節掃墓祭祖成為延續的習俗和傳統。即使在今天的社會,在清明節前後,人們仍然有去墳墓祭奠祖先的習俗:拔除雜草,擺放供品,在墳墓前焚香祈禱,焚燒紙錢和金元寶,或者幹脆獻上壹束鮮花,以表達對祖先的懷念。
以上是我對清明節習俗的了解。妳還知道什麽,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