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晚清傳統學校的弊端

晚清傳統學校的弊端

因為近代學校是在清朝封建統治和中國社會殖民的特定環境下出現的?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它既受封建政權的控制,受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縛,又受帝國主義思想文化的影響,走上了壹條不能正常發展的畸形道路。這些新式學校雖然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基本可以算是現代學校的範疇,但也不得不帶有壹些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質。所以顯示出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從清廷的辦學宗旨來說。在1901中,張百熙等人說:“至於建立學校的目的,無論是什麽樣的學校,都是以忠孝為基礎,以研究中國的經典和歷史為基礎,使學生的心靈得以純潔。《教務大綱》在1903宣稱“所有學校都應遵守敕令?以匡正風氣、培養通才為目的,符合三代學校選德、道、藝並重的含義。“1908教育部正式將教育目標定義為忠君、尊孔、尊公、尊武、尊實。各類學校都把經學作為必修科目。以小學的話題為例。閱讀和講授經典著作每周達到12學時,占全部課程30學時的五分之二。高中小學經典少了嗎?但也占1/3?中學生還被要求在五年內讀完《孝經》、《論語》、《孟子》、《易經》、《詩經》、《左傳》、《李周》、《禮記》和《儀禮》的十個節略本。而且學校的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實際上相當壹部分學校只是舊式書院的改頭換面。其次,清政府嚴格控制學校。為了使學生“深明忠愛”,“克制自愛”,頒布了《禁止學校條例》,規定學生不得“亂說”或“聚眾索要,強行奪取?停課、學校罷工等。“1907年,清廷頒布聖旨,宣布學生不得幹預國家政治?而離開路邊,聯盟會糾正大眾,發表言論。”如有違反,學生和老師將“同等重視,絕不手軟。”顯然,這個在封建主義重壓下的學校,不可能是壹個完全意義上的現代學校。其次,科舉遺風的存在。由於清政府明文規定對新學畢業的學生按級別生,並給予出身、舉人、進士等稱號,許多學生為了獵取功名而進校,這就為許多學校搞舊習創造了土壤。因此,梁啟超批評新式教育“不以學為目的,而以學為手段”,“以富餌誘天下”。結果是,“當學校改名為科舉,但新學也變質為八股時,學生求學者的動機就不純了,就把它當‘敲門磚’,過時就扔掉。“最後,學校的發展不高。由於近代學校還處於興起階段,受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限制,遠遠不能滿足當時的社會需求。以1907為例。就人均學校數量而言,最高的雲南每6422人擁有1所小學。最低安徽139883人1。
  • 上一篇:波斯地毯材料的優點及波斯地毯的選擇方法
  • 下一篇:中國木雕的藝術特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