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潮繡的歷史記錄

潮繡的歷史記錄

唐《杜陽雜編》載:貞元元年(785年),南海怪女娘在壹尺絹上繡了七卷《火漆》,“分分分明,細如發絲。”秦漢時期潮州劃歸南海郡,但南海郡是隋朝設立的,所以上面說的“微繡怪女”應該屬於南海郡。但既然唐代嶺南的刺繡藝術如此精雕細琢,那麽同壹個地方(省)的潮繡能得到壹定的影響和作用,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最早提到潮繡的文獻是陳煒宋寶年間(1254)所作的《題壺平事筆》壹詩,現存於潮州葫蘆山中麓。其頸聯曰:“朱贊影中繡屏好,青蓋香,畫舟細。”意思是:太守夏日環湖遊,原畫在綠荷香中爬行,微風習習,在明媚的陽光下露出精致的繡花屏風。直到明朝,可以知道刺繡是嘉靖萬歷年間潮州婦女熟悉的手工藝。比如明代潮劇:嘉靖四十五年(1566),詩集全集中增加了《五色潮泉》的再版,還有《五娘繡》,寫的是五娘在閨房思念愛人陳三,丫環宜春讓她繡來解悶。

據記載,潮繡在明朝已經非常流行。人們使用的枕巾、手帕、被子、鞋子、衣服、官服和長袍上都可以看到潮繡。不僅有大量的民間迎神比賽和祭祀長袍,而且工藝精湛。此時縣衙已設專職繡工,可見明代潮繡十分發達。

在萬歷刻本《采金花隨潮女子全集》中,還有壹篇《采金花繡》。這兩部戲非常具體地描述了明代潮州民間刺繡的各種情況。婦女們在繡房和繡廳裏刺繡。有刺繡床,張繡蘆葦,針線活的縫紉盒,剪刀,金針,彩色天鵝絨線,和畫花的粉筆。刺繡的內容,如獨玩牡丹、睡鸚鵡枝、犀牛望月、四季等,是民間工藝最常見的題材。到了清代,潮繡也有了地方誌的記載。乾隆《潮州府誌》篇“技”說:“女子勤於紡。女人十壹二歲的時候,媽媽就是於之的嫁衣,所以織布繡花的活也不算浪費,雖然她有錢。”

潮繡就是在這樣壹種濃厚的民間工藝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的。清代幹嘉時期,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為潮繡的形成準備了條件。宗族和宗教祭祀的熱情,地方戲劇的繁榮,造成了對刺繡的需求,刺繡店應運而生。據潮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纂的《潮州市誌》記載,乾隆年間潮州有20多個繡莊,分布在城外西門的天地潭、步樹街、開元寺附近。刺繡品被出口到南洋群島和其他地方。鹹豐年間,潮繡年出口額為654.38+00多萬元。”潮州刺繡開始商業化。商品的競爭促使刺繡藝人認真鉆研技藝,學會吸收外來刺繡的優點,因此潮州的刺繡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並具有自己鮮明而又相對穩定的風格特點。潮繡的這個流派就這樣形成了。

  • 上一篇:深圳雪松巖數據的背景是什麽?
  • 下一篇:為什麽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在眾創空間辦公?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