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請問能否提供藏服的資料,比如藏服的種類,圖案,做工,歷史,發展史之類的

請問能否提供藏服的資料,比如藏服的種類,圖案,做工,歷史,發展史之類的

早在公元前11世紀前後,作為藏族前身的有關部族就已經形成現代藏人的服飾特征了。

服飾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的居住環境、氣候條件、生產生活方式等因素有著密切聯系。西藏地域遼闊、地理環境迥異、氣候條件復雜,具有鮮明的服飾區域性特色,構成了豐富多彩的西藏服飾藝術。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肅、雲南等幾個省。其中西藏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西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服飾及其文化,這是民族傳統文化與審美意識、經濟生活的具體表現。

壹、西藏服飾歷史考證

關於西藏服飾藝術資料最久遠的歷史考證,並現存實物資料是“1978年8月到1979年8月在西藏昌都,發掘的壹個距今四千六百多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卡若遺址,卡若遺址出土的大量的骨錐、骨針,衣服原料,除獸皮外,還有利用野生纖維或獸毛紡線織成的布,出土的陶紡綸、線墜等器物證明毛紡織物的生產已經開始,還有少量簡單的裝飾品有垂飾、骨筍、鐲、項飾、貝飾、石環、石珠等其質地有石、玉、骨、貝數種,而且這些裝飾品多數都經過精心磨制光滑美觀,說明早在幾千年前藏民族祖先不但掌握了縫制衣服的技術,還具備了壹定的審美意識①。”卡若遺址的發掘,填補了西藏遠古文化壹個空白,為西藏服飾發展史指出了壹個遠古的界限。

到吐蕃時期,藏族服飾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藏史記載,公元三世紀的拉脫脫日年贊時,吐蕃贊普的服飾已與眾不同。出現了服飾等級的差異,藏王與官吏武將從頭飾、帽、胸前的掛飾衣袍的式樣各有不同,並以此區別職價的高低②。”同時服飾也受到中亞,如伊朗風格的影響,從松贊幹布的服裝上能看出這個影響。史載文成公主進藏時,帶來了各種衣料和紡織技術,大大促進了吐蕃服飾技藝的發展,遺留下來的服飾資料,主要有布達拉宮藏王洞中的松贊幹布、文成公主雕像,《步葷圖》中祿東贊服飾等。

元代西藏正式隸屬中央王朝,因而在文化的各個方面都與元王朝發生密切的交往,服飾上所受的影響也較大,尤其是藏族上層人士的服飾,如官員的頂冠“江達”(即圓冠),管家戴的“索夏”(即平頂圍穗蒙古帽)等等。

明清兩代中央與西藏地方的聯系進壹步加強紡織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大量的貿易往來,促進了服飾的發展。

二、西藏服飾特點

藏族在很長壹段歷史時期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服飾也具有遊牧民族的特色,服裝即要有很強的防寒作用,又要有散熱的方便,使臂膀伸縮自如,並適應露宿的生活,當成臥具,並隨身可以攜帶生活用品。服飾主要以袍狀為主。

1、服飾基本結構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衫、長靴、編發、飾品。

2、基本特征表現為品類繁多,可分為袍、短衣、坎肩、腰帶、帽、靴、邦典、發飾

,首 飾、佩飾等。

3、式樣上分為:長袖袍、無袖袍。

4、質地上分為:錦花袍、綢緞袍、光板羊皮袍、氆氆、毛呢夾袍、素布袍等。

5、色彩特點表現為對比強烈,如紅與綠、白與黑、黃與紫,並運用復色,金銀線搭配使服飾色調明快而又和諧。

6、紋樣方面主要以遞增和排比的規律。

7、裝飾品的廣泛運用,裝飾材料主要以金銀、珠寶、象牙、珊瑚、松石等為主。

8、面料:主要以棉布、碴毽、綢緞、光板 羊皮、毛料、呢子等。

9、圍裙:藏語稱為“幫典”,是藏族婦女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表示婚否的作用,形狀有短、有長、梯形(藏北),有的以較寬的強烈對比色條相配,有的以纖細同類色組成嫻雅溫和的色彩,並與金銀線搭配,每個地區婦女對“邦典”色彩及條紋的選擇都有不同的觀點。也有地區間的差別。

10、腰帶:腰帶是藏族服飾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有的以毛織物編織而成,有的則 以金屬等貴重的飾件作為裝飾。

11、藏靴:藏靴是藏族傳統服飾的重要特征之壹,靴子上的花紋也有壹定的習俗 和規範。

12、短衣:壹般是穿在藏袍內的,其特點是長袖。

13、坎肩:壹些地區有穿坎肩的習慣,其款式也有地區風格。

14、項鏈:藏語稱為“噶烏”,式樣有兩正方形交叉重疊,材料主要以金銀兩種,上面鑲有綠松石和寶石,鏈子由珍珠、珊瑚、天珠等串成。

三、西藏各地區服飾簡要

“服飾,是壹種物質文化,它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居住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③”。服飾具有性別表象,年齡表象,季節表象節日表象。

西藏地區地域遼闊,由於地理環境氣候不同,自然條件差異很大,為適應自然環境,生活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的地區,必然穿著也不同,各地區都具有鮮明特色的服飾區域性,並***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西藏服飾藝術。

西藏自治區的行政區域包括:首府拉薩市、日喀則地區、林芝地區、山南地區、那曲地區、阿裏地區、昌都地區等,下轄七十多個縣,各地區服飾雖具有***同的特點,但也有壹定的差異,在服飾式樣、色彩、材料、制作、穿戴、佩帶等方面具有鮮明的地域性,不同地區的服飾都具有豐富的造型和絢麗多彩的色彩以及獨具匠心的裝飾成為西藏文化寶庫中的璀璨瑰寶,並為世人感嘆不已。

(壹)、拉薩地區。

拉薩服飾,搭配非常講究,色彩運用高雅的色調、裝飾不求堆砌,婦女穿無袖長袍,藏語稱為“曲巴普米”斜領衫,腰間系五彩細條紋“邦典”,佩帶耳環、項鏈、手鐲、戒指,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面料、色彩的選用要求較高,面料選用織錦緞、絲綢等垂感性較好的面料,並使襯衣、無袖袍邦典的色彩達到整體統壹,協調美觀大方,每逢藏歷新年或各種慶典時,穿長袖藏袍,裏子為羊皮毛,外罩純毛面料,藏語稱為“巴紮”,戴織錦緞皮帽,藏語稱為“次仁金鍋”帽。婦女盛裝則是內穿絲綢襯衣,外套無袖綢緞藏袍,腰系彩色綢緞或虹紋“邦典”,背披壹條彩色氆氌的小方單,頭發梳成翅膀式樣戴三角形珠冠,藏語叫“巴珠”或“姆弟巴珠”,耳朵兩旁佩戴“埃果”,胸飾為“噶烏”,男子穿毛料或織錦緞料長袍,夏季內穿藏式高領襯衣,頭戴禮帽,藏語稱為,“甲噶夏莫”,腳穿牛皮靴子,喜戴戒指、手鏈。藏歷新年、冬季穿“巴紮”,戴金花皮帽,藏語稱為“甲色夏莫”。

(二)日喀則地區服飾。

日喀則地區史稱“藏”,屬後藏,服飾基本式樣與拉薩地區相同,但在裝飾上有著自己的特點,男子藏裝以黑白氆氌為主,在領子、袖口、衣襟和長袍底邊內沿鑲有七、八厘米寬的花氆氌,主要以十字紋圖為主,頭戴金絲帽或禮帽,婦女著無神藏袍,系五彩寬條紋“邦典”,外套由“邦典”料制成的坎肩稱為“當紮”,著盛裝時頭戴“巴廓”,形狀似弓。江孜地區婦女戴“巴龍”繞著頭型壹圈,用珍珠、珊瑚、瑪瑙、松石等組成胸前佩帶“噶烏”。另外,腰鉤是後藏婦女服飾中最具特點的飾物之壹,多為銅質和銀質。 定結縣婦女胸前戴有銀幣制成的項鏈,頭戴小圓帽,帽上插有孔雀毛。吉隆縣婦女則穿有袖藏袍、腰間從後向前圍雙層條紋圍裙,圖案以條紋為主。

在日喀則樟木口岸、定結縣陳塘區、定日縣絨轄居住著夏爾巴人,夏爾巴人衣著比較簡單,男子的衣服多為白色,上身穿長袖襯衣,外罩壹件用黑邊幅寬八、九寸的白氆氌縫制的短袖,無領前開口上衣,當地稱 “波杜巴”,上面是用布分塊前心兩塊、後心兩塊略長於前心,且下端有碎頭兩袖子兩塊,下身穿白褲或白絨布做成的緊腿褲系腰帶,頭戴黑色無沿船形帽,腰部挎刀。婦女上身衣服基本與男子相同,襯衣多為花色,下身多穿褶彩花布長裙或藏袍,發式多梳單辮,戴耳環、項鏈、手鐲。

(三)山南地區服飾。

山南地區的服飾,含有拉薩和日喀則兩地的特點,婦女服飾最具有特色的是措美縣渣雜鄉的服飾,婦女頭戴氆氆條紋無頂小帽,外套染色印花氆氆無袖長筒外套,內穿長袖氆氆藏袍,腳穿繡花“松巴,(氆氆靴),佩戴松石鑲嵌的“噶烏”,臉上貼白膠布也是壹種裝飾,山南婦女常戴平頂小圓帽“加霞”有兩個三角形翅扇象征鳥的翅膀,兩翅向後,表示已婚,翅扇向壹側表示未婚,而老年人則是戴圓形帽,稱為“加霞”是用黑色氆氆和金絲緞縫制。

男子服飾較為典型的是頭戴金花帽,上身穿黑色上衣,外罩用“加路”彩條氆氆鑲邊的白色氆氆藏袍。

山南地區婦女還著壹種叫“背夏”的坎肩多用“邦典”呢或“加路”呢和黑氆氆制成,各縣之間也不同,譬如:用“加路”呢與黑氆氆相同做成的坎肩是山南窮結縣的,而黑氆氆上面飾以成排的白線結是山南隆子縣的。

(四)林芝地區。

林芝地區界於藏南河谷區和橫斷山區,布滿了原始森林,為了便於勞動和適應自然條件,除了穿藏袍外,男女還穿寬肩無袖的套頭長坎肩稱“古體”。“古體”壹般由氆氆制成以黑色為主,鑲以織錦緞花邊,也有用猴皮、熊皮制成的“古體”。婦女不系 “邦典”,戴銀制腰帶和項鏈,頭戴錦緞圓形小帽,帽角在側表示未婚,帽角向後表示已婚,男子頭戴圓形飾彩緞邊尖頂氈帽。

在林芝地區的措那、墨脫等縣,還居住著門巴族、路巴族。而門巴族還分為墨脫門巴和門隅門巴服飾也不相同。

墨脫門巴,男子穿紅色氆氆藏袍,下著長褲,腰間挎刀,女子外罩長坎肩,兩側無扣攀,內著長條花色裙子、腰帶,男女都戴小帽稱為“撥爾甲’,深色帽項,配橙黃色帽檐,帽檐前留有缺口多自然暢開,婦女頸間掛幾串大小不同的彩珠鏈。

門隅地區的門巴人,男女都穿氆氆長袍,男子外套“古體”,下穿褲子,足蹬用紅黑兩種氆氆鑲配縫制的牛皮軟底筒靴,婦女則在腰間束本白色氆氆圍裙,並鑲有細條滾邊,喜歡戴多串彩珠項鏈和銀飾,頭戴 “撥爾甲”小帽。

路巴族:男子穿長袖袍,袖子有彩條,外罩皮制或氈制的坎肩,腰間有腰帶,腰帶上鑲圓形凸狀銀飾、貝殼和成串的銀鏈,帶下分兩側墜幾串銀珠,項間、耳垂處都戴有銀飾,腳登靴,頭戴熊皮帽,其長度披於後背似黑色長發披在肩上,腰間佩挎長劍、腰刀,顯出路巴男子的粗獷和豪放。婦女上穿麻織圓領窄袖短衫,下穿條紋過膝筒裙,發式多為披發,裝飾較多,頸間圍十余串珠飾,耳戴大耳環,腰間有銅飾、銀飾及貝殼、玉石等物,大小不同,長短不壹,色彩絢爛形成獨特的風格。

在林芝地區察隅縣還居住著僜人族,婦女上穿黑色長袖短衣,下著自織的彩條紋短裙,發式為盤發,頭頂戴有孤形銀片和銀鏈,頸部佩帶銀鏈和銀幣串起的項鏈,肩部斜掛銀幣鏈子,耳環是銀質較大的喇叭形狀,手鐲是銀質較粗雕有花紋。男子頭裹白布,上身穿黑碴毽,雞心領無袖背心,下穿白麻織褲子,腰至膝蓋裹壹條紅色氆氆,頸上佩戴銀鏈及珍珠,肩部斜掛銀幣串成的鏈飾和挎刀,雙手佩戴銀質手鐲。

(五)那曲地區服飾。

那曲地區地處藏北,氣候寒冷,壹年之中冰雪期較長,當地男女服裝主要以光板羊皮毛藏袍為主,既保暖又防水。近年來由於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逐漸講究服飾的美觀和價值的體現,袍邊多鑲寬幅水獺皮或虎皮男子上身穿立領長袖衫和織錦緞馬甲,外罩藏袍,頭發與紅色、黑色絲紅編在壹起結成粗大的發辮盤在頭頂,在發辮上套上銀鏤板指或珊瑚珠,顯的特別氣派,佩有藏刀、子彈、火石、火鐮、錢包等飾物,腳穿靴。婦女的藏袍在衣襟和下擺也有用黑絨鑲邊的紅、綠、藍三道寬10厘米左右的平絨裝飾,頭飾多梳成小辮,發辮上裝飾有松石、珊瑚、貝殼、銀幣等,喜歡圍色彩艷麗的頭巾將臉部遮掩,戴禮帽或羊羔皮帽,腰間掛奶鉤、奶勺、針盒、火鐮、小刀等。奶鉤藏語稱“學紀”是婦女擠奶時的壹種用具,擠奶時用它掛住奶桶,鉤上端用皮帶系在腰間,由於在它上面進行了各種各樣的雕花以及瑪瑙、松石之類高貴的鑲嵌它也成了壹種藏北婦女必不可缺少的裝飾品,佩戴在身上非常漂亮獨特。系“邦典,除了虹彩條紋“邦典”外,還有用手工刺經帶有民族特色圖案的“邦典”。

(六)昌都地區服飾。

昌都地區地處西藏東部,歷史上稱為“康區”,這裏的藏族也被稱為康巴人。服飾特點厚重、華貴,裝飾喜歡繁多堆砌,男女服飾同那曲地區較相似,男子藏袍鑲較寬的織錦緞和水獺皮、虎皮、豹皮,頭戴狐貍皮帽,頭發與黑、紅絲線紮成辮盤在頭頂,胸前佩有多串珊瑚珠、佛盒,腰布斜挎腰刀,腳穿皮靴、白布褲。婦女襯衣袖子較長,發式也是無數的細辮,綴滿珊瑚松石頭頂戴有大顆密蠟珊瑚項珠。

(七)阿裏地區服飾。

阿裏地區地處西藏西部,其最具特色的服飾,還保留著吐蕃時期的特點。服飾以普蘭縣代表性最強,婦女著藏袍、氆氆面料,身後披錦緞披風,內裏為白色羊皮,邊緣鑲較窄的水獺皮,頭戴珠冠,其形狀為月牙形垂於腦後,額前垂掛壹排銀鏈,將面部遮住,並在右肩上垂掛與頭飾珠冠相同的月牙形飾物上面綴有松石和珍珠,胸前掛滿了珊瑚、松石、密蠟、琉拍等項鏈,有的長至膝部,頸處圍壹圈較寬的用珊瑚排列而成的項圈,服飾非常別具壹格。尤其是頭飾造型與其它地區皆然不同,更具富麗、華貴的特點。

四、西藏服飾的未來發展

藏族服飾是人們在長期生活、勞動中產生、發展、變化的,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的不斷發展,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文化交流的增多,藏族人民不僅僅以著傳統服裝為主,服飾也趨向於體閑裝、西裝、牛仔、裙子等,也非常註重品牌。與此同時,民族服裝無論在款式上和色彩上有了很大的改革和提高。比如:女裝從傳統穿著較為繁鎖改成了穿著方便,講究曲線、腰身美的特點。面料不僅僅趨向於氆氆而是大量選用織錦緞、絲綢等國內外上好的料子。色彩跳出的華美和獨特的造型,給來藏旅遊的國內外遊客展示了壹道靚麗的風景線。

許多國內外時裝設計師將藏族服裝的壹些特點視為創作的靈感,並在自己的作品上予以發揮。西藏服飾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藝術特點,是祖國民族服飾藝苑中壹支瑰麗的花朵,隨著社會發展,民族文化的弘揚,藏民族服飾定會更好的發展下去,將會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它那獨特的魅力會更放光彩!

民主改革以來,隨著西藏經濟社會的巨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西藏民族服飾的款式、顏色和質量都發生了喜人的變化,趨向於簡便、舒適、美觀,更能顯示身體線條和審美情趣。種類豐富、選擇性強的現代西藏服飾正裝扮著自治區各族人民群眾今天的幸福生活。

希望能幫助到妳。。。

  • 上一篇:宋代女子服飾是什麽樣的?
  • 下一篇:酒店浴室鏡應該如何選購?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