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諸暨風俗文化,誰知道阿?

諸暨風俗文化,誰知道阿?

諸暨風俗文化

諸暨民間婚俗

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壹個民族,壹個地區都有與眾不同的婚姻習俗。

諸暨曾是越國故都,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和歷史傳承,可以說諸暨民間婚俗既有中國封建社會大體壹致的禮儀定規,又有越地獨特的地域色彩。

壹、相親 在諸暨舊時鄉村中,男女青年到了十六八歲,甚至有更早的,前輩父母就要為兒女的婚事操心了。但這些婚姻須遵“父母之命,媒的之言”,須合“六禮”之儀。(所謂六禮,即:納彩,送禮求婚;問名,詢問女方名字及出生年月;納吉,送禮訂婚;納征,送聘禮;請期,議定婚期;親迎,迎接新娘。)《諸暨民報五周紀念冊》曾有這樣的記載:婚姻以媒說合,寫紅箋請於女家,女家以“允帖”答之,其開具生年月日者為“庚帖”,亦曰“日帖”。

諸暨鄉問少有專事做媒的人物,人稱作媒是“三十六行之外的行當”。但民間又認為做媒是做好事,能成人之美,故而牽線搭橋的人還是不少的。;日書上稱媒人為“月老”。鄉間俗呼“媒大”,戲稱“吃三壺瓶”。解放後又稱為“介紹人”。

做媒作伐的人,多數是受人之托去作伐牽線,頻頻奔忙於男女兩家之間。待時機成熟,作媒人就向男女雙方討“庚帖”,又俗稱“龍鳳帖”,即將男女雙方的姓名、籍貫、生辰上,經過媒人,互致兩家。爾後請算命先生推命占蔔,看兩人生辰八字是否相合,若合即成。這樁姻緣佳事就邁出了第壹步。

解放之後,這些繁褥的禮數基本革除,城鄉間,單位間的男女青年交往日益增多。。但許多青年還有請”介紹人”牽線搭橋,認識戀愛的。在農村雙方不甚了解互相情況,還有相親的過程。所謂相親,有“看姑娘”與“看人家”兩種方式。

“看姑娘”是媒人陪小夥子去女家。雙方見面,讓男女青年互相看看人品相貌。由女方父親叔伯或兄弟作陪,通過吃茶閑聊,觀察小夥子的言談舉止,了解人品性格修養。新客人來自然要請嘗小點心。這可不是壹般意義的小點心。如果女方對小夥子滿意,必定奉上甜湯圓,這就有祈祝這樁姻緣“團圓”的意味。如若不甚中意,那小點心是什麽就說不準了。

“看人家”則是姑娘到男家去作客。壹般由女方女眷陪姑娘壹起行動。這實際上是對男方家庭經濟、住房、環境、鄰裏關系的壹次綜合考察,婚姻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次行動。八十年代之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生活觀念的改變,姑娘小夥接觸越來越多,思想感情交流也日益活躍,如若戀愛,雙方早知根知底。昔日“相親”習俗已將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三九廿九”的由來

明朝時候,王家井小集市近旁有個叫灌湖的村子,住著壹位精明能幹的中年漢子。這位漢子整天挑著壹副長菜籃,穿東村走西莊去兜售他那從外地批發來的“洋紅洋綠引線頂針”或“千張豆腐幹”等日用小百貨。由於他能說會道,手腳勤快,生意著實勿錯。

可是,時間壹久,村婦們發覺與這個小貨郎搞交易,壹不小心會被他的花言巧語所欺蒙,心裏很不是滋味。

壹天,小貨郎來到了杜泥嶺下的小山村叫賣吆喝。有個村姑喜滋滋地跑去,樂顛顛地向他買9絞青棉線,每絞3個銅錢。村姑挑好線壹壹清點。然後眉頭壹皺,計上心來,人人都疑他貪小便宜,暗中捉弄。今天讓我壹試。於是村姑豪爽地叫道:“客人唉,9絞線,3個銅錢1絞。那麽三九廿九對不對?”她邊說邊遞過去疊成壹截的25個銅板。小貨郎壹聽滿心喜歡,接過錢數也不數投進了藏銅錢的小竹兜裏。走到巷口,村姑壹把抓住小貨郎的長菜籃,急不可耐地叫怨了,算錯數,多給錢了。事實面前小貨郎不得不退還了多收的2個銅板。當他退出自認為多收的2個銅錢時,村姑不禁 粲然壹笑,鄭重其事地說道:不必退了,我是特意試試妳的,只給了妳25個銅板,還得補妳2個呢!因為貪小,妳連我給妳的錢數也不數,下次還是老實點吧!

自此以後,諸暨民間就以“三九廿九”壹語去譏諷斥責那些想貪小利而結果搭錯腦筋稀裏糊塗的人,直至如今,流傳不絕。

鄉間的小習俗

諸暨向以文化積澱深厚著稱,因而散布於民間的細小習俗,也蘊涵著耕讀傳家的韻味,雖不見經傳,卻也綿延不絕,流傳至今。今擇壹二小習俗,以供識賞。

▲每當有親戚送來壹只成雞(也可以是購買的)準備留下飼養。主婦定會壹手提雞,經自己的胯下繞纏三五圈,兩手交替接送。據說如此壹纏可免去陌生雞東竄西鉆而走失。

▲為滅鼠,家中引進貓,特別是大貓。不是將貓直接送到家,而是把貓連盛放的曲籠擺在後窗的墻腳下,再從樓上的後窗放下壹條繩,縛牢曲籠,再慢慢懸空吊上去,然後提著曲籠,把貓放出來,讓其美美的吃壹頓。這麽越窗而過的貓,就不會逃“娘家”溜西家了。

清明望囡

諸暨民間習俗,女兒新嫁作媳,次年清明,父母親要擔物品探視女兒。壹則表示父母愛女情深,二則是為女兒擡擡臉面。

望囡物品相當豐盛,除壹些普通的偃月果,團圓果外,有許多石榴果,代代果,其象征子孫繁衍,代代相傳;有花轎果,雙櫻桃果,雙頭鴛鴦果,則是祝願夫妻恩愛,白頭皆老;有壽桃果,元寶果,是企盼家中老輩身體康健,福壽雙全。這些禮果與糖果,炒米糕、荸薺、甘蔗等壹起拼成籃頭,由父母兄弟挑到女兒家。

隨後端午節,娘家又要準備綠豆糕、茶葉蛋、五月桃、端午粽,還有數十把編織精巧的麥草扇去探望女兒。而婆家則將娘家挑來的禮品分贈給左鄰右舍、至親好友,以示和睦相處,互幫互助的真誠問候。

慶生做壽

諸暨風俗中“過生日”和“做壽”是件大事。所謂“過生日”是1歲至30歲的稱謂,而50歲之後方可稱為“做壽”。

嬰兒呱呱墜地,對父母長輩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喜事,待到周歲,外婆家挑著衣衫鞋帽、粽子糕點水果和雞蛋前來探望。主人家將水果雞蛋糕點、放在小盤中,分贈左鄰右舍,客氣的鄰居則回贈小錢祝賀,俗稱“百歲錢”。慶生壹為將喜悅之情告訴大家,二為增進鄰裏間的友好情誼。此後,10歲、20歲時,由外公外婆或舅舅、姑姨送點衣穿鞋襪,聊表慶賀。30歲、40歲由於正值人生事業、家庭發展的黃金時段,壹般較忙,生日就忽略了。

到50歲,如果做了外公外婆,女兒女婿會在49歲之年,提來籃頭,送上衣衫鞋帽,以示孝心。60歲、70歲的壽慶現在還很流行。另有63歲,有“鯉魚要過灘”之說,女婿女兒要買壹條大鯉魚送給父母。66歲,女兒要送66塊紅燒肉給父母,因諸暨古俗中有“六十六,閻王老爺要吃肉”之語。據說,只有女兒敬上這般孝心,老人才能度過命中劫難。

80、90歲的老人,村中稱為長壽老人,子孫們當然也樂作慶賀,場面熱鬧。

新婦回門

已嫁的女子第壹次返回娘家探望父母,這就叫“回門”。回門壹為感念親恩深重;二為問候父母安康。

我市新婦回門在新娘婚後第二天,由夫妻雙雙攜帶禮物探望嶽父嶽母。女兒回家,娘家人自是喜不自禁,再加上半子(女婿)伴同,嶽父母往往要設便筵招待新姑爺。席間請幾位長輩兄弟相陪,長輩往往以過來人的口吻告誡小夫妻應恩愛相待,白頭到老。父母則教導女兒要相夫教子、勤儉持家。

按古俗,回門新婦女婿,得等天黑之際返家,但決不能在嶽父家過夜。

過小年

在馬劍、寨頭等地流傳著壹種六月初頭過小年的傳統習慣。

小年節日來臨前,各家主婦就忙著準備各類佳肴,殺雞宰鴨、蒸米糕、作饅頭、炒制瓜子花生等零食。節日清晨,舉家赴田頭帶籃頭謝田公田姆賜予豐收。早飯後,迎接老親新眷,遠朋近友,到家過節。中飯餐桌上,大家促膝談心,互相問候,十分高興。

過小年時,主人往往要邀請親友各帶相好朋友壹起到家中過節。因為有誰家來客多,就是誰家路廣人發之說,故每年此日,家家戶戶賓客盈門,少則壹二桌,多則四五桌。

過小年是親友相聚,***話家常的節日。它與春節壹樣,大人們吃酒會客,小孩子自由嬉鬧,但它卻少了春節的許多繁俗禮節,多的是親友相聚時無拘無束的親近。

西施孝寓團圓餅

這是流傳在我市五泄江壹帶鄉村的壹種美食——西施團圓餅。它以純正精細的面粉和蕎麥粉作皮子,用當地土產蘿蔔、蔥、香椒、鮮豬肉拌和為餡,手工包制而成的壹種扁圓餅子。以文火煎烤而食,其味香鮮,深受當地百姓喜愛。

據當地百姓介紹,這餅源自我們諸暨人心中的女神——西施。

話說春秋時吳越爭霸,越王勾踐兵敗稱臣,臥薪嘗膽,積聚力量以圖東山再起。為爭取生息時間,勾踐聽取文種範蠡之計,動用美人計迷惑夫差,將絕色美女西施、鄭旦送給吳王。

西施在吳國深受夫差寵幸,但卻時時不忘家鄉,想念家鄉父母親朋。壹年冬日,冰雪滿天。西施在靈山上遙望故鄉,鄉情難抑,忍不住撫琴遣懷。吳王聞之, 來為美人寬懷,並追問美人因何愁眉不展,玉容憔悴。

西施淚水盈盈,告稟吳王:時近冬至,她倍加思念在苧蘿山下的父母,在五泄江畔的外公外婆。當年她未入吳時,每逢此日,她必與父母壹起,烤制銀絲圓餅,用以探望年邁的外公外婆。如今遠離家鄉,不知家中長輩是否安康,怎能不悲從中來?

夫差聽得西施之言,欣然點頭:“美人敬老之心,壹片赤誠,令人敬佩。妳盡可如期做好‘銀絲圓餅’,我遣快馬送去越國妳老家,豈不既盡了妳的孝心,又解了妳的心頭之憂呢?”

西施見吳王應允,不覺舒愁展眉。

數日後,西施的外公外婆果真收到了千裏迢迢送來的“銀絲圓餅”。老人在嘗食時,竟在餅中發現壹塊小綾,上書壹首小詩:“汪汪眼中淚,香香籠中餅;冬去春來時,***敘團圓情。”

後吳國被越國打敗,泛舟五湖的西施曾回老家看望過外公外婆。西施寓孝心於其中的“銀絲圓餅”也被稱作“西施團圓餅”而流傳了下來。

現在在五泄江畔壹帶的村莊,仍有人家逢年過節,婚嫁壽慶,仍做這道點心以待客。想必,這也是後人對西施壹片孝心的嘉許吧。

釀 酒

釀酒是我們諸暨農民得心應手的技藝之壹,即使如今瓶頭酒、禮品裝的商品酒鋪天蓋地般地充塞碼頭、街道、店鋪、攤位,大有壹統天下的態勢下,那村村蔓延,家家釀煮的酒,反而成了人們的酒中最愛。

酒釀。是農戶隨時釀飲的軟酒。特別是家有產婦,那更是非釀不可的傳統習俗。據說這種名之曰酒釀的甜酒,系非常適合滋補產後婦女的珍品。因而用純糯米先浸壹晝時,再用特制的酒甑蒸熟,又澆冷水使其退熱,再以熱水(第壹次淋過的冷水變熱水)重淋,使其復原回熱後,便將甑裏的糯米飯倒進竹匾裏,撒上事先研細的定量酒白藥,攪拌均勻後,就裝入大小適宜的陶罐或瓷缽裏,抹平壓緊,中挖壹窟就可。冬季天寒,須在罐缽四周或圍以燥稻草,或裹以棉絮以保溫。夏季天熱就無須麻煩了。經過壹二天,甜美可口的酒釀就已制成,可壹飽口福了。酒釀俗呼酒漿,因其味美,酒精含量少,為大眾所喜愛。

白酒。因其色白如煮飯時的湯水,故名。白酒的釀制法與酒釀差不多,不過所用的白藥有所差異。在釀制的後期須把酒米飯灌入壇裏,加入壹定比例的溫水,封嚴壇口,壓實撳緊,約10來天後就可取飲了。

老酒。老酒系我市湖畈地區的農戶所常制。農家憑著糧食足、糯米多的優勢,因此多以制老酒自飲與待客,釀制過程當然要多費壹些功夫和心思了。

燒酒。燒酒現在市場叫它白酒了。燒酒也是我市農民自古以來不可或缺的常備酒,特別是山農。在夏日炎炎的酷暑天,不少癮君子,反而喜愛這種酒精含量高,性猛的家釀燒酒。燒酒因原料不同,便有高粱燒、六谷燒、大麥燒、番薯燒。燒酒的制作大多數的操作都是由農戶自己負擔的。前期還有壹種叫“麥露”的酒,據說“麥露”抵過老酒,有的甚至說比老酒還要好。燒酒蒸煮時有套特制工具,須由專人來操作。

句改進的俗語

諸暨鄉下,流傳壹句俗語:吃過清明饣果,百姓要叫苦。這在過去很現實。清明前後正好是春耕春播的最佳季節,是決定農作物壹年收成的關鍵時刻。因此,吃過清明饣果後,農民們都會熬苦賣命投入山地田畈。

21世紀的今天不同了。鄉親們吃過清明饣果後仍很悠閑,老人們打紅星搓麻將笑談風雲,青年著時裝騎摩托瀟灑壹回。因目前故鄉人大多註重於工商業或外出打工,山地農田已成副業。湖田也大多根據人們需求種植,並配備加工、促銷等與市場經濟接軌的壹條龍生產。說明白點:現代鄉村的農業也被工商化了。他們把大多精力放在高效益的工商業和外出打工上,因此,農家已沒有忙閑季可分了。

如果壹定要提到個節氣,所謂過清明,就剩下上墳、踏青、吃清明饣果了。再因清明節後氣溫宜人,各行各業也帶著新春的歡樂投入正常運轉,農民們也就在惠風嬌陽下步上經商治業或外出打工的財路。因此,故鄉人已把“吃過清明饣果,百姓要叫苦”的陳年俗語,改進成:吃過清明饣果,百姓好發富。

大腳布

可以說,最富有會嵇山區特色的當推大腳布。

浙江紹興,嵊州,諸暨三縣相交處都有這東西,只是名稱有叫“大面布”或叫“大腳布”的不同。

大腳布可能從古到今都是壹個樣子,壹塊長約兩米寬五十公分的白洋布,因為制作簡單,原料成本低廉,故市價也低到了極致。雖然如此,人們還是喜歡自己動手制作,它不是什麽摩登的裝飾品,卻如大多數男人的煙鬥壹樣是須臾不離左右的物品。

大腳布可派上很多的用場。在大熱天裏,它起的是毛巾的作用。同時系於腰間,在勞作的時候可以增加腰腹的力量。所以兒時的夏日,常常可以看到那些腰系大腳布吭唷吭唷挑著幾百斤重谷擔的漢子,走壹陣,就用“垛支”支起擔子歇上壹陣,同時又騰出手來撂上腰間的大腳布擦壹把滿頭的確大汗。

經歷了壹天的勞累,男人都要去河裏洗個澡,這個時候, 大腳布又變成了浴巾了。搓洗幾下,再擰幹擦盡身上的水珠,最後往臀部壹圍,儼然壹副女人的圍裙樣,就這樣徑直回家去,省卻換短褲頭的麻煩。

到了趕集時,如果買了瑣碎物品又沒合適的袋子裝,可以將它們分別裹在大腳布的兩頭,搭在肩上帶回來,這個時候,它有點像北方的褡褳。

有不太計較臟的,當在山上勞動時收獲壹些鞭筍野果時,也可以裹進大腳布搭在身上。因為每每上山的人總要候便當背壹些毛竹或樹丫枝回家,往往騰不出手,這樣大腳布便派上了用場。

友人不久前千裏迢迢趕來看我,我們談及兒時的大腳布,他悻悻道:“早消失了罷,現在沒人務農了,大夥忙著趕經濟大潮掙錢呢。”

大腳布,也許真的只能從兒時的記憶中去搜尋妳的蹤影了。

諸暨湖田熟 天下壹餐粥(地方諺語)

諸暨湖田熟,天下壹餐粥。

泌湖年成熟,黃狗都好討老嬤。

若要諸暨富,山上下功夫。

三夜月明來報早,壹朝雷動好撐船。

三個太陽叫皇天,壹場雷雨水來淹。

萬田十三家,楓橋得七家。

天芝山戴帽,坑塢山穿袍。

低湖生在高山上,高湖跌落水中央。

平闊勿闊,狹山勿狹。

活著勿可過琴弦崗,死掉勿可見閻羅王。

仙師老爺靈,四圈落雨橫裏晴。

要吃香煙強盜牌,要吊膀子羊市街。

偷白鯗,咬奶頭。

遊過天下八百州,勿如陶朱山後壹搭頭。

  • 上一篇:當代著名書法家有哪些
  • 下一篇:誰能幫我找全465種日本的“和色”?謝謝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