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條龍舟從組成結構、選材到保存都是非常講究的。龍舟家族龐大,有10人劃的“短龍”,有上百人劃的“長龍”,有國際賽事上看到的“標準龍”,也有用於探親應景的“傳統龍”。本次報道主要介紹的模本,是廣州湧面上最常見的、可搭載80余人,長40米的傳統長龍。 選材 選材方面,賽龍壹般選用輕巧的杉木、柚木,而不註重速度的遊龍則選用深褐色的坤甸木,取其結實耐腐,可以長年保存,越浸越靚。 目前,廣州的龍舟大都用坤甸木,壹艘龍舟用6-7立方米的木材。柚木比坤甸木好,但做壹條柚木龍舟要20萬元,所以很少人選擇這種木材,據悉,如果用坤甸木做龍舟,長龍大約11萬元,短龍大約3萬元。 工序 當木料選好後,工匠還要選擇良辰吉日為制新龍的木料開線落墨,為第壹根立起來的龍骨架參花掛紅,以示莊重。接下來便是整條龍船制作的開始,具體工序分為:紮底骨、制腳旁(船底)、上大旁、紮彩盤及絞栓、釘龍根、造坐凳、釘花旁(外板)、釘夾旁(內板)、裝弦口、紮龍纜及將軍尖等十大工序,全過程約需20天左右。 龍體 龍舟要出水競技,少不了輕快而堅實的船身。在陳漢慧龍舟廠,壹條屬於江高的“大龍”橫臥江邊,何師傅正細心地為船身吸塵、上油。20天,何師傅和工友壹手壹腳把這條大龍親手做出。但對於已有30年龍舟制作經驗的他來說,船身構造已是胸有成竹。 “壹條標準的龍舟壹般在30米以上,分為主骨(龍骨)、腳旁、大旁、花旁,坐凳等;中間還可包括大鼓架、銅鑼架等配件。”何師傅壹邊掃油壹邊娓娓道來,“龍骨又叫龍纜,相當於龍舟的脊椎,貫穿整條龍舟,是整條龍的核心部位。” 原來,龍骨的強度和彎度決定著龍舟的結實程度和弧度。壹條30米長的大龍舟的龍骨壹般由兩根各約15米長的杉木連接而成。為使龍骨彎曲,讓龍舟兩頭高高翹起,直徑約30厘米的杉木龍骨要被千斤頂固定多日來達到所需的弧度。 做好龍骨後,就要以先中間後兩邊的順序,在兩旁從底骨往上安插旁板,底骨兩邊為“腳旁”,船雙側是“大旁”和“花旁”,但這並不是隨意鑲嵌便能成事,因為“大旁”和“花旁”決定龍舟的最終形狀和流線型,從而決定壹條龍舟的破水能力。組成龍舟的木與木之間不利用任何粘合物質,靠人工把木邊磨平,並用最原始的錘子釘入釘子,為防止入水,每隔三厘米就要打入壹個釘子,壹條上好的龍舟,要消耗幾十斤的釘子。 龍頭 壹江碧水,舟行水中,兇悍而威武的龍頭迎面而來,震耳欲聾的鼓聲由遠及近……壹條龍舟的氣勢很大壹部分取決於龍頭,龍頭做得越兇悍就越好,更被視為鎮宅、驅邪、驅魔的作用。不僅比賽,結束後,不少人用高價投得龍頭,拿回家擺設。 上漖村做龍舟遠近聞名,但在龍舟廠,龍頭的蹤影卻難以尋覓。“龍頭在我們這裏壹般都找不到。”龍舟廠的黃師傅稱。 原來,龍頭、龍尾都是競渡前才裝上船頭的,並不與龍舟壹齊制作,因此壹般的龍舟工棚看不到龍頭、龍尾的部件。 黃師傅描述,龍頭大多用整木雕成,多染成紅色,稱“紅龍”。也有塗為黑色或灰色的,稱“黑龍”或“灰龍”。“木料開料、放樣、雕刻、成型、打磨、上色……壹樣都不少得。” 龍頭成型後,還得為龍頭安裝上鼻球、龍須、龍舌;壹顆不銹鋼珠,塗上黃色,放在龍口中,通通都能活動,顯得活靈活現;龍頭頂,卻是鹿角造型,塗上了耀眼的金粉。最後,壹個成型的紅色龍頭半張大嘴,口中露出龍珠,顯得有威嚴而氣派。“龍船壹下水,龍頭醒目有神,成條龍舟先會夠曬神氣威水。” 不過,黃師傅說,制龍須則要看該村信奉什麽,信奉觀音菩薩是不用龍須的。“有白須公和黑須公,只有信奉關公的才用黑須公。”此外,龍尾也大多數是“壹條木”雕成,充滿鱗甲,青金相間,復雜但絢爛。“整條龍舟完工,師傅會把‘藏好’的龍頭和龍尾‘請下來’再安放,還要放炮仗、請人為龍頭來開光點睛,才能顯示足夠的敬意。” 橈手 勇往直前的龍舟,總有兩排粗壯有力的手臂奮力劃著槳。珠村民俗專家潘劍明描述,珠江三角洲壹帶龍舟比較大,60多人以上的算較普通,100多人的也很多。數十上百橈手執槳同時劃行,龍舟才能勇往直前氣勢磅礴。 帥旗 龍舟上要打出本村的標誌旗,這面旗又叫帥旗,帥旗各村不同,有的是三角旗,有的是百足旗;旗顏色也不盡相同,或為紅色,或為黃色,或為黑色,或為彩色。代表本村落氏族的標誌旗,讓人們遠遠就能分辨出這是哪個村哪個族的龍舟。 陪神 陪神(長老)壹職“各處鄉村各處例”。 依照規矩,龍舟上會特設壹個“神位”,龍舟出發前需要“請”來廟裏的神像安放在船上,保佑龍舟壹路平安,舉放神位的人則稱為“陪神”。陪神還負責保護神像的安全。 陪神需要根據本村供奉的神來裝扮自己。珠村民俗專家潘劍明說,珠村供奉北帝,就扮成“北帝相”;廟頭村是供奉洪聖王,就扮成“南海神王相”;宦溪村、蓮溪村是供奉齊天大聖,就扮成“孫悟空相”;有些村落供奉呂洞賓,就扮成“呂洞賓相”。“整個龍舟活動結束後,又重新把船上的各神靈請回各自安奉的廟堂座甲就是還神了。” 羅傘 “戰鼓嘹,彩旗飄。”江面上,百舸爭流,如何讀懂每條龍的內心世界呢?羅傘就是最好的壹張名片。 據廣州老字號中華戲服廠廠長黃遠昌介紹,羅傘又叫華蓋,是壹條龍船中,裝飾最為復雜華麗的標誌物,其高五到七尺,分上中下三層,仿如江面上壹條迎風飄逸的繡花百褶裙。 上頂金葫蘆,下撐大茅竹,羅傘主體材質為軟緞布,外繡有雙龍、麒麟、八仙等廣繡圖案,配以兔絨毛、釘星鏡、五彩網穗等材質裝飾,在陽光下星光閃閃,五彩搖曳。 如果說帥旗是龍船番號的標識的話,那麽羅傘就是彰顯壹條龍船身份地位的符號。在等級森嚴的中國古代,羅傘是帝王將相權勢的象征,傘的用料、色彩、尺寸就像頭上的烏紗壹樣,是身份尊卑的壹種標誌。其中紅黃二色是官府專用,民間多為青色。 “現在沒那麽多講究,用什麽色多按村民喜好。”黃遠昌介紹,壹般羅傘的主色調可以體現出下面神鬥內所供奉的神,如壹般綠色是供奉關帝、黑色是北帝、白色是觀音等。此外,紅代表吉祥,黃代表皇氣等。羅傘上還會繡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字樣,表達村民的節慶中的良好祝願。 壹頂上等羅傘可以用50年,端午節過後,羅傘布可以拆卸下來洗凈收藏。 大鼓 俗語道,“五月五,龍船下水打爛鼓”。龍舟出行的恢宏氣勢,最集中體現莫過於船上的大鼓,這是壹條船上不可或缺的指揮中樞。標準的龍舟鼓比獅鼓要高大,壹般高度為85-90厘米,直徑至少60厘米;壹個龍舟鼓重量可以達到100多斤。這種鼓的聲音穿透力很強,百米外都清晰可聞。 龍舟鼓的制造業也是壹門藝術,與壹般的鼓以多塊木板拼成不同,龍舟鼓大都以壹根原木雕鑿而成。過去,壹般的農村裏都有百年大樹,如白欖樹、香樟樹、烏桕樹等,都是造鼓的好原料,手工制鼓壹般分為選木、制鼓坯、選鼓皮、粗細刮皮、水燙曬皮、浸軟、推刮、蒙磨皮、失音打釘、打底上漆等十幾道工序,任何壹道工序有誤都會影響到音質和音量。制作壹只鼓最少需要三周時間。好的鼓壹般可用上二十余年。 龍舟鼓的鼓點,綜合起來大多有單槌鼓和雙槌鼓。單槌鼓又叫順鼓,即只捶壹個節奏,鼓聲響壹下橈手就扒壹下。雙槌鼓又叫馬蹄鼓,變化活潑,有跳躍感,鼓手左右連擊為壹拍,連擊壹次雙響,橈手才扒壹下。不過,競賽時雙槌鼓不及單槌順鼓的節奏分明。 艄公 珠三角地區河湧急彎多,龍舟遊壹周要經好多彎。這時,船尾負責掌舵的艄公則要“話曬事”,龍舟前進的方向都盡在他手中。整艘龍舟上的人員要配合得天衣無縫才能保證萬無壹失,艄公技藝就要非常了得。 鼓手 鼓手通常站立在龍舟中部,鼓聲起處,木橈齊下,整齊劃壹。珠村民俗專家潘劍明把這個把握速度的人形容成全船上的總指揮,“要快要慢全靠鼓手,沖刺要快,落後了要快,壹切行動聽從鼓手的引導。”
上一篇:木笙玩物杯子怎麽那麽貴下一篇:賀聰 X《卷宗Wallpaper*》三月刊封面演繹福建漁女民俗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