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是壹句雖然以訛傳訛,但影響巨大的話。歷史自有其真相的存在,雖然我們今天無法完全還原歷史,但歷史寫作絕不是想怎麽寫就怎麽寫,無限靠近歷史的真實是歷史寫作的追求。當然,在追尋歷史的真實的前提下,歷史寫作總歸有個性在其中。正如許倬雲先生在簡體字版序言中所說,“壹本歷史性質的書,總反映壹些撰寫者自己對歷史的理解。司馬遷的《史記》是壹部通史,其實他在撰寫他身處的當代史。歷史學家克羅齊也曾指陳:‘所有的歷史,其實都是當代史。’我的這壹部小書,何嘗不是嘗試從現代人的角度組織過去的事跡,選擇與後來發展有關的部分陳述其發展的大勢?”這種追求與太史公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壹家之言”是壹脈相承的。
讀完本書,印象最深的有三點:
壹、全球視野
從章節安排就可以看出這壹特點,“古代世界與傳統中國(從遠古到1500年”、“近古世界與中國(1500—1840)”、“近代世界與中國(1840—1950)”、“現代世界與東亞(1950—2000)”。在世界史的框架中理解中國史,在同壹時期內,中國史的大事件與世界史的大事件並呈,中國的強盛與落後,列強的崛起,歷史的吊詭壹壹展現。尤其值得壹提的是,書末附錄了壹篇“中外大事記”,以表格的形式直觀地把從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2007年的中國大事與世界大事列出來,壹壹對照同期的中外大事,歷史發展的大脈絡就清晰可見了。
二、國族意識的產生與消泯
古代世界並沒有那麽清晰的邊界,國族國家只不過是近代以來產生的“想象的***同體”,並非人類群體必然和終極的模式。近代主權國家雖有許多功能,但國家公權力的極度擴張,個別公民的權利被國家公權力侵犯。在許倬雲先生看來,“壹個人數不過百萬的地緣小區組成***同體,再加上理念或職業相近的社群組成另壹層次的群體(例如政黨、工會),在小區***同體中以協商方式***謀群體的最大福祉,代替現在‘主權國家’層次的群體,可能避免強大公權力侵犯個人民權的弊病。”當然,這是指向未來的。
三、臺灣史的書寫
在傳統教科書中對臺灣史的描述較少,《歷史大脈絡》專門用了八章來詳論臺灣史。從“大洋航道的開通對臺灣的影響”、“臺灣的開拓”,到“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光復後的臺灣”、“國民黨遷臺”,再到“重整時期的臺灣”、“臺灣的經濟起飛”、“臺灣的民主化”。通過這些介紹,了解臺灣的過去,方明白臺灣民眾對日本的態度、臺灣族群之間的矛盾與隔膜。這對於理解今天的臺灣,理解今日大陸與臺灣的關系也不無裨益。
另外簡體中文版為該書配了插圖,有些並置的圖片也在無聲地告訴我們壹些值得知道但不便言說的信息。
這是我摘錄的,我也想看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