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劇情簡介]
壹代大俠李慕白有退出江湖之意,托付紅顏知己俞秀蓮將自己的青冥劍帶到京城,作為禮物送給貝勒爺收藏。這把有四百年歷史的古劍傷人無數,李慕白希望如此重大決斷能夠表明他離開江湖恩怨的決心。誰知當天夜裏寶劍就被人盜走,俞秀蓮上前阻攔與盜劍人交手,但最後盜劍人在同夥的救助下逃走。有人看見壹個蒙面人消失在九門提督玉大人府內,俞秀蓮也認為玉大人難逃幹系。九門提督主管京城治安,玉大人剛從新疆調來赴任,貝勒爺即不相信玉大人與此有關,也不能輕舉妄動以免影響大局。
俞秀蓮為了不將事情復雜化壹直在暗中查訪寶劍下落,也大約猜出是玉府小姐玉蛟龍壹時意氣所為。俞秀蓮對前來京城的李慕白隱瞞消息,只想用旁敲側擊的方法迫使玉蛟龍歸還寶劍,免傷和氣。不過俞秀蓮的良苦用心落空,蒙面人真的歸還寶劍時,不可避免地跟李慕白有了壹次正面的交鋒。而李慕白又發現了害死師傅的碧眼狐貍的蹤跡,此時李慕白更是欲罷不能。
玉蛟龍自幼被隱匿於玉府的碧眼狐貍暗中收為弟子,並從秘籍中習得武當派上乘武功,早已青出於藍。在新疆之時,玉蛟龍就瞞著父親與當地大盜“半天雲”羅小虎情定終身,如今身在北京,父親又要她嫁人,玉蛟龍壹時興起沖出家門浪跡江湖。
任性傲氣的玉蛟龍心中淒苦無處發泄,在江湖上使性任氣,儼然是個小魔星。俞秀蓮和李慕白愛惜玉蛟龍人才難得,苦心引導,總是無效。在最後和碧眼狐貍的交手之中,李慕白為救玉蛟龍身中毒針而死。玉蛟龍在俞秀蓮的指點下來到武當山,卻無法面對羅小虎,在和羅小虎壹夕纏綿之後,投身萬丈絕壑。
[關於影片]
可以看出,李安在武戲的處理中,的確作出了自己的努力。除了飛檐走壁的鋼絲吊得太明顯以外,各個武打場面虛實並重,既重意境又重實感,袁和平展示出自己作為香港武俠片第壹武指的獨到之處。俞秀蓮夜追寶劍、圍剿碧眼狐貍、俞秀蓮大戰玉蛟龍、李慕白竹林戰玉蛟龍,或重速度、或重狠鬥、或重變化、或重意境,幾個重頭場面各有側重,各有精彩。雖然並沒有多大突破,但基本上能夠滿足作為壹個武俠片影迷的視覺要求。周潤發和楊紫瓊在武戲中都沒有顯出老態,反而越演越精,味道火候十足,影片沒有他們的風采真的會減色幾分。
再看李安的文戲。王度廬的原著本來就註重文學性,把武俠小說與言情小說結合為壹體,把本來只利用故事性制造沖突的武俠舊框架壹改成為依靠性格制造沖突的新小說體例,這在當時不能不說是個突破。在前幾年武俠電影盛行的時候,大部分影片仍舊是老式的武俠“故事”模式,經李安之手,這部影片令人欣喜地成為真正“允文允武”的武俠電影。李安在這個“文學性”的武俠故事裏,體現的是對武俠世界裏“人”的關註。
李慕白在閉關修道的時候,曾經感悟到壹種深深的悲哀,並沒有所謂“得道”的喜悅,其實他已經“得道”了。他得的“道”,就是對天理人倫的洞悉體察。這是作為宗教的“道”,也是作為武學的“道”。對於人來說,這就是命運。李慕白在彼時彼刻,就預感到自己的悲劇,這也是每個人的悲劇。影片中的人物莫不是如此悲劇收場,李慕白師徒如此,俞秀蓮也是如此;嬌縱傲氣的玉蛟龍是如此,灑脫豪氣的羅小虎也是如此;碧眼狐貍如此,長途追捕她的捕頭也是如此。這就是生而為人的悲哀,這就是不斷上演的人間悲劇。說得小了,武林中人莫不如此,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說得大了,所有人都是如此,都為命運所束縛,所謂“蒼天無眼,造物弄人”。李安整部《臥虎藏龍》都在講“束縛”,有的是人為的,有的是自己無法超越的,更多的是命運的悲劇。
李安改動了壹些原著的情節,以便適應自己100分鐘的電影容量,這是無可非議的。但其中的壹些草率之處,卻成為影片的幾個遺憾。首先是玉蛟龍這個人物的描寫上,失之粗陋,只強調她的任性,於自身的愁苦交代不足、刻畫不深。羅小虎遲遲出場不說,人物形象、性格的展示就更加表面化了,甚至很多時候有點莫名其妙。影片的主要角色已由原著中的玉蛟龍和羅小虎改為兩對戀人互為映襯的***同悲劇,玉蛟龍的內心刻畫不足(不能不說這與章子怡的表演有關),必然會導致整部影片的失衡。影片結尾是,玉蛟龍與羅小虎壹夕纏綿之後,舍身跳崖(原著中為玉以舍身跳崖為名,與小虎壹夕纏綿之後遁去無蹤),以生命向“俠義”贖罪、以生命逃避自己的愛情悲劇。此時雖然能夠明白導演的用意,但也實在暴露出改編上的失誤和粗疏。
cache.baidu/c?word=%CE%D4%BB%A2%B2%D8%C1%FA&url=%3Aent%2Esina%2E%2E/m/c/f/whcl%2E&b=5&a=0&user=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