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壹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二月二 俗稱“龍擡頭”,也叫青龍節,是壹年農業生產開始的標誌。活動有撒灰引龍、熏蟲、挑菜、忌針線(以防“紮壞龍眼”)等 。關於此節風俗的記載唐代就有。至於二月二這天的吃喝,壹改春節期間大吃油膩之風,要動素食。
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是祭祀死者的壹種活動。漢族和壹些少數民族大多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端午節 也叫端陽節,相傳是為紀念屈原而來。主要有吃粽子、賽龍舟的活動,有的地方如青海還有系索(用五色絲線擰成的細繩,縛在手腳腕上)、插楊柳、戴香包等習俗,以用來驅蟲和祈求吉祥平安。
七巧節 舊時在民間七月七日,也叫乞巧節,傳說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民間壹般在當晚擺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給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也稱為中國的愛情節。
中秋節 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這壹天全家團圓賞月、吃月餅,原來還有“燒鬥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此節被海外遊子更為重視,不少少數民族也過此節。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主要活動為登高、賞菊、飲酒等,頗受老年人喜愛,所以也叫“老年節”。
冬至節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壹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壹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壹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壹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臘八節 人們習慣上把農歷的十二月稱為臘月,把臘月的初八稱為臘日或臘八,並將其當作壹個傳統節日即臘八節來對待。許多與臘月或臘八有關的習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臘”字。這天相傳是釋迦牟尼的成佛日,許多地方都吃臘八粥,臘八其實也是春節準備工作的開始。(來源:《齊齊哈爾日報》2009年2月10日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