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始建於哪個朝代?故宮始建於公元1406年(永樂四年),1420年(永樂十八年)基本竣工,歷時14年,是明成祖朱棣始建,在元大都宮殿的基礎上興建。占地72萬平方米(長961米,寬754米),建築面積15.5萬平方米,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設計者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蘇州人),占地面積78萬平方米,用100萬民工,***建了14年。
故宮建成後到1912年清帝遜位的約五百年間,經歷了明、清兩個王朝,二十五位有或曾有廟號謚號的皇帝(其中包括二十四位明清史公認的皇帝,以及壹位身後尊為誠敬義皇帝,而後卻被順治罷黜的睿忠親王)。是明清兩朝最高統治核心的代名詞。紫禁城這個名字的來歷是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中國古代星象北天極處壹區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故宮又稱紫禁城。
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這座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後的封建帝制——滿清,1924宣帝溥儀被逐出宮禁。在這前後五百余年中,***有25位皇帝曾在這裏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
故宮宮殿建築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滿山松柏成林。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
故宮的建築依據其布局與功用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外朝”與“內廷”以乾清門為界,乾清門以南為外朝,以北為內廷。故宮外朝、內廷的建築氣氛迥然不同。
故宮的正門叫“午門”,俗稱五鳳樓。東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臺相連,環抱壹個方形廣場。有1組建築。正中有重樓,是9間面寬的大殿,重檐廡殿頂,在左右伸出兩闕城墻上,建有聯檐通脊的樓閣四座,明廊相連,兩翼各有13間的殿屋向南伸出,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輔翼著正殿。這種形狀的門樓稱為“闕門”,是中國古代大門中最高級的形式。
午門是故宮宮殿群中第壹高峰。午門是皇帝下詔書、下令出征的地方。每遇宣讀皇帝聖旨,頒發年歷書,文武百官都要齊集午門前廣場聽旨。它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後進壹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壹次。文武大臣進出東側門,宗室王公出入西側門。
“神武門”,明朝時為“玄武門”,玄武為古代四神獸之壹,從方位上講,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宮殿的北宮門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間因避諱改稱“神武門”。
神武門也是壹座城門樓形式,用的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式屋頂,但它的大殿只有五開間加圍廊,沒有左右向前伸展的兩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門低壹個等級。神武門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門禁。現神武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
東華門與西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門內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橋1座,橋北為三座門。東華門與西華門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臺,白玉須彌座,當中辟3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城臺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
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其中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也稱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此外兩翼東有文華殿、文淵閣、上駟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內務府等建築。
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後三宮為中心,兩翼為養心殿、東六宮、西六宮、齋宮、毓慶宮,後有禦花園。是封建帝王與後妃居住之所。內廷東部的寧壽宮是當年乾隆皇帝退位後養老而修建。內廷西部有慈寧宮、壽安宮等。此外還有重華宮,北五所等建築。
相傳故宮壹***有9999.5間房,有人做過形象比喻,說壹個人從出生就開始住,每壹天住壹間房,不重復,要住到27歲才可以出來。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房間8704間。
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後活動,等級制度、權力鬥爭、宗教祭祀等。當時普通人連走近紫禁城墻附近的地方都算犯罪。由於明清宮廷是封建制度高度完備的最高統治中心,不尋常的大事,往往都是圍繞皇權的傳承與安危展開的。如明代正統皇帝復辟的奪門之變、嘉靖皇帝被宮女謀刺的壬寅宮變、萬歷四十三年梃擊太子宮的“梃擊案”、泰昌皇帝因服丹丸而死亡的“紅丸案”、泰昌帝病死後圍繞著新皇帝登極的“移宮”風波。清朝初年諸王大臣為確立皇權的三官廟之爭、清末慈禧太後謀取權力的辛酉政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