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頭的事情下午四點多忙完,看看窗外綿密的雨,強烈感覺到佛祖的召喚,滿懷喜悅去白馬寺上香。
白馬寺, 中國第壹古剎 ,世界著名伽藍。
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壹座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
白馬寺雖創建於東漢年間,現存的古跡卻多為元,明,清代的。
白馬寺名中的“白馬”指當年給印度高僧馱經到漢都洛陽的白馬,而非《西遊記》裏西天取經的白龍馬。
“寺”來源於當時主管外交事務的“鴻臚寺”裏的“寺”字,後世“ 寺 ”字變成為寺院的泛稱。
天王殿是寺內第壹重大殿,佛龕內供奉彌勒佛。
佛像高約壹米,面帶笑容,赤腳打坐,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袋,是壹尊明代的“夾纻幹漆”造像。
殿內兩側是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是壹組清代的泥塑造像。
彌勒佛背後是韋陀天將,他面對大佛殿內的釋迦牟尼佛,為釋迦牟尼佛維護道場的清凈莊嚴。
天王殿前是鐘樓和鼓樓,“東樓懸鐘,西樓架鼓”。
鐘樓初建於元代,明代重修,現在的是1991年重建的。鐘樓內原有的大鐘是嘉靖年間所造。
據史書記載:每當月白風高之夜,更深人靜之時,僧人敲鐘,聲傳四野,可於洛陽城鐘樓上的大鐘形成***鳴.
“洛陽兩古鐘,東西相和鳴。“馬寺鐘聲”被譽為“洛陽八大景”之壹。
鼓樓和鐘樓壹樣,都是兩層方形歇山頂雙層檐樓閣式樓閣,底部長寬各7.3米。
“釋源鼓音”猶如雷鳴,寺廟晨曦初始之時敲鐘,夕陽西下之時擊鼓。“晨鐘暮鼓”是寺院的號令,提醒僧眾精進,也向紅塵凡世播撒吉祥。
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殿內供奉佛像七尊:釋迦佛居中,左側是迦葉菩薩,文殊菩薩,右側是阿難菩薩和普賢菩薩。
這其中,釋迦佛,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被稱為“釋迦三尊”。
釋迦佛背後面向北的是觀世音菩薩,因觀音菩薩在釋迦佛背後,也稱 “倒坐觀音 ”,“ 問觀音何以倒坐,嘆世人不肯回頭 ”。
在拜觀音菩薩時,恰逢壹大嬸邊哽咽著邊唱誦“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邊叩首,心內戚戚然。
負責護持的寺院居士不耐地大聲輕呵:“不興在菩薩這兒哭啊!不興,妳拜就拜,不興大聲哭啊!”
我壹度想著是不是應該提醒寺院裏的師父們對居士義工們做壹些入門培訓,後來又壹想:莫不是師父們在等這些義工居士阿姨們自己開悟?
到佛門重地做義工培福,也要增長悲憫之心。
大雄殿也是元代重建,佛龕內供奉三尊主佛:釋迦佛,左側藥師佛,右側阿彌陀佛;三位主佛前,韋陀韋力二位天將左右相對而立。
大雄殿兩側供奉的是十八羅漢;這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都是國內僅存的壹套元代 “ 夾纻幹漆 ”造像。
大雄殿主佛後面北的是韋力天將,這尊韋力天將是寺廟僅存的壹尊元代泥塑造像。
接引殿供奉 “ 西方三聖 ”,主佛阿彌陀佛,左側是觀世音菩薩,右側為大勢至菩薩,他們接引眾生,前往西方極樂世界。
接引殿裏的壹佛二菩薩都是清代泥塑造像。
接引殿前有壹個仙桃石雕,據說撫摸之後百病不生,被香客和遊人們撫摸得光滑圓潤。
白馬寺最後壹重大殿是毗盧閣。毗盧閣是明代重建,高聳於清涼臺之上。
毗盧閣供奉的是毗盧遮那佛,和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壹佛二菩薩皆為清代泥塑造像。
在毗盧佛兩側,是木雕的千佛壁龕,所供奉的佛像皆是由香灰和糯米粉等原料制成,***計五千零五十六尊。
毗盧閣院內,有壹株四百多年的古柏,和壹株淩霄花和諧***存,淩霄花攀援而上,和古柏融為壹體。
清涼臺的右後方,正應了那句 “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
止語茶社靜靜地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
禮佛之後,端坐茶社,靜靜地喝壹碗粗茶,也是禪茶壹味。
女兒不選細瓷小杯,偏愛粗瓷大碗,低頭壹通牛飲,而後舉著碗說:“ 媽媽,我喜歡這裏的清幽味道。”
*** ?***
對導遊解釋的“請佛容易送佛難”所以不能拍照,我也是醉了。
不許對著佛像拍照,多是為了文物保護的緣故,絕對不是因為這個啊!
敬佛之人,心中有佛,家中供佛,自然可以和佛像同框。
不為敬佛,只為表示自己到過某某佛教聖地而拍照則大可不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