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象鼻山上有什麽

象鼻山上有什麽

水月洞

象鼻山

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間。距今約1.2萬年前, 地殼擡升,漓江縮小,加速了水月洞的發育,形成壹個通透的圓洞。長17米,寬9.5,高12米,面積約150平方米。《象山記》載, “有石穴壹,彼此可以相望,形圓而長,其半入於漓水中,水時高時下,故其穴亦時有大小”。

水月洞洞口朝陽,亦名朝陽洞。但洞在水上,如明月浮水,十分形象,所以水月之名,壹直沿用至今。“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壹大奇景,文人學士屬文賦句,莫不嘆為觀止。宋薊北處士《水月洞》詩有“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之句,細致刻畫了天上、洞中,水底月亮相互輝映的奇跡。象山的水月與南望的穿山月巖相對, 壹懸於天,壹浮於水,形成“漓江雙月”的奇特景觀。

宋代在洞中建朝陽亭,清代改稱得月樓,已廢。洞內有張孝祥《朝陽亭詩並序》、範成大《復水月洞銘》、陸遊詩稿手劄等摩崖石刻50余件。

水月洞是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洞中現存石刻50多件,其中壹幅高257厘米,寬752厘米由清代廣西巡撫倪文魏撰題的<;皇清中興聖德頌碑>;是桂林2000多件石刻中最大的,也是唯壹壹幅對太平天國進行強烈抨擊的文章,這塊碑刻在象山是因為1852年洪秀全帶兵攻打桂林時象山的雲峰寺曾是他的戰地指揮部,他們在山頂的菩賢塔四周架設大炮轟擊桂林城長大40多天,這場戰役使太平軍第壹次學會挖城墻,第壹次啟用女兵打破了封建傳統。

朝陽亭

在像鼻山水月洞內,始建於宋,亭已早廢,但遠在800多年前,圍繞水月洞的命名,兩位桂州前後任的地方長官之間展開的壹場背靠背的筆墨官司,壹直成為到此遊覽的人們永恒的話題。原來,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張孝祥遊水月洞留連至晚不歸,不久再度重遊, 壹高興題詩作序,因洞口東向,把亭名、洞名、巖名統統已為“朝陽”,並把記述其事的《朝陽亭詩序》該在水月洞北壁。其後,範成大主桂,持不同意見,恢復了原名,寫下《復水月洞銘》,並鐫在洞的南壁。

象眼巖

象眼巖

位於象鼻山山腰南北兩側, 互相貫通,高約2米,寬5~10米,長52.8米,呈扁長形,面積約274平方米。象眼巖原是壹段不長的古地下河道,形成年代比水月洞早,因部位恰巧在象眼處而得名。從象山南麓南極洞口,沿石級可登上南眼。出象眼巖,盤山道可達山頂。北眼懸崖峭壁,無磴可通。象眼巖南北兩洞,是壹對眺望風景的絕妙窗口。從左眼張望,高聳的漓江飯店近在咫尺,城區樓宇街市鱗次櫛比,半城山芭歷歷在目;從右眼遠眺,江波帆影, 閃爍隱現於訾洲、塔山、穿山之間。雲崖軒 宋代園林建築。明張鳴鳳《桂故》載:“故宋提刑方公信孺即南壁下建精舍以居,曰雲崖軒。軒廢已久。”根據方信孺《題雲崖軒》和邵以仁在方所鐫詩之前便建“古雲崖軒”的記述。雲崖軒確建何時無可考。方信孺詩有“不用窮探費杖藜, 隱然林壑挾城陴。曾尊月洞千巖上,更著雲崖壹段奇”之句,說雲崖軒建在象山麓是可信的。

普賢塔

普賢塔

聳立於山頂的菩賢寶塔建於明朝,用以供奉菩賢菩薩。在中國供奉菩賢的佛塔只有兩處,壹個在四川蛾媚山,壹個就是在桂林的象鼻山。菩賢塔沿襲了藏族文化的喇嘛式實心磚塔,塔高13.6米,為雙層八角形虛彌座。之所以采用八角形是因為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四面有八方,菩賢菩薩曾有壹宿願:希望他能普度眾生,使得佛光普照四面八方。[3]

遠看像插在象背上的劍柄,又像壹只古雅的寶瓶,因此稱“劍柄塔”,或“寶瓶塔”。該塔建於明代,塔高13.6米,塔基為雙層八角須彌座,在第二層基座正北面,嵌有青石淺刻的南天普賢菩薩像。普賢塔位於象山之顛,不僅與桂林山水的傳說相吻合,又印證了普賢菩薩乘大象之說,而大象馱寶瓶,在亞洲各國的許多傳說中,也象征著和平、美好和幸福。象鼻巖與水月洞相鄰,在象鼻山的象鼻稍後處而得名。巖高1.9米,,寬3.3米,長約13.5米, 面積44.5平方米。巖口面江, 東向,呈條形封閉狀態,是內涼、眺望江景佳處。明代學者毛賓泉曾在此讀《周易》後人在巖口刻“讀書巖”3字,並稱此巖為“點易山窗”。萬歷丁醜(1577)春正月中進行修整, 有“賓泉山人開深此洞”題名石刻。明詩人張襄《訪毛賓泉點易山窗》詩,有“千頃水光涵洞府”, “山窗寂靜觀周易”句。

在佛經中說菩賢專管智慧、道德,他的坐騎是六牙白象,象征著壹步壹個腳印,做人做事都要腳踏實地(踏踏實實)。普賢塔建於象山之巔,極其形象的反映了佛教有關普賢菩薩乘大象之說,而大象在中國及亞洲許多國家的傳統習俗中,是吉祥的象征,大象馱寶瓶象征和平、美好和幸福。

雲峰寺和太平天國革命遺址陳列館

雲峰寺不光是太平天國的指揮所,也曾是日本佛教的始祖鑒真和尚的僧舍,唐代鑒真和尚五次東渡日本失敗後,從福建繞廣東到桂林,就在象鼻山下的雲峰寺住了壹年多,嶺南14州的南選使節,都督以下所有的州治官員與選舉試學者數百人集中桂林,當時都得到鑒真大師的授戒。壹年後,鑒真和尚在象鼻山登船南下,第六次東渡日本,最終成功。鑒真和尚在桂林這壹年,成為桂林佛教史上壹大盛事。

太平軍的象山陣地具史料記載,1852年太平天國從永安突圍之後,向桂林進發,並從東、南、西三面包圍桂林,搶占象鼻山,以明代普賢塔為標誌的象鼻山頂,成了太平軍的前沿陣地,進行了為期壹個月的攻堅戰。他們在山上架起了大炮,猛烈轟擊城內的清軍,扶臺衙門堂檐被打塌,旗桿被炸斷,嚇得巡撫周鳴鶴四處躲藏。後來,出於戰略上的需要,太平軍決定全面撤圍,揮師北上。在象鼻山上,紮了好多草人,同時用長長的藥線連接很多鞭炮燃放,掩護太平軍轉移。象鼻上山頭陣地的光榮鬥爭歷史史實,都陳列在山下雲峰寺“太平天國在桂林”的陳列館中,使創建於唐朝的雲峰寺更添光采。

雲峰寺成為了太平天國陳列館,完好的保留了當時使用過的戰旗、武器和炮彈。古老的普賢塔成了太平天國英雄們有勇有謀的見證。

舍利塔

舍利塔在開元寺遺址內,開元寺建於隋代,唐時稱善興寺,宋改為寧壽寺,其殿宇恢弘幽深,是桂林最古老的壹座佛寺。塔高13.2米,始建於唐朝,於明朝重建。位於象鼻山的西南面,桃花江畔。寶瓶式塔身,傘蓋般塔頂,有相輪五圈,冠以葫蘆形銅質寶頂。據記載,唐天寶七年,鑒真和尚5次東渡日本受阻,轉輾來到桂林,曾與數十位日本僧人居留寺中年余。

  • 上一篇:誰懂啊,嵊州越鮮食品的禦小籠嵊州小籠包算是不錯的嗎?
  • 下一篇:超市為什麽要做好陳列?背後原因竟然是這樣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