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將賦體分為四種: 壹曰古賦,二曰俳賦,三曰文賦,四曰律賦。 俳賦,賦體的壹類。即駢賦。以句尾有韻腳而別於駢文。“俳”的本義是遊戲。宋代稱對句為“俳語”,因稱註重對仗的賦為“俳賦”。“駢”即對偶的意思,所以又稱之“駢賦”。
俳賦,魏晉體制未嚴。其特點是通篇基本對仗,兩句成聯,但句式靈活,多用虛詞,行文流暢,詞氣通順,音韻自然和諧,未講四聲八病。如曹植的《洛神賦》基本上順語勢作流水對,有三言句、六言句及騷體句。而西晉陸機的《文賦》以六言句為主,兩句對聯,體制已趨嚴整,但句式不避參差。
俳賦,南朝體制特點是,通篇對聯,技巧出新;煉詞熔典,講究聲律;漸趨四六,漸近律賦。如庾信的《小園賦》,除連接轉折的虛詞外,句子字數雖有參差,但基本為四六節奏,兩句壹典,隔句對仗,猶如對聯串綴成文。但較之唐代律賦,則四六未嚴,平仄欠備。所以程杲說:“四六盛於六朝,庾、徐推為首出。其時法律尚疏,精華特渾。”——《識孫梅(四六叢話)》 文賦的產生和古文運動密切相關,古文家們的創作理論如句式取其自然、好用議論、註重借鑒秦漢文章等正是文賦產生的理論基石,而當時文壇上破體為文的創作風氣以及律賦、詠史懷古詩、陸贄駢文的盛行等,也從實踐的方面刺激了文賦的產生。
文賦,文賦尚理而失於辭,故讀之者無詠歌之遺音,不可以言麗矣。至於律賦,其變愈下,始於沈約四聲八病之拘,中於徐、庾隔句作對之陋,終於隋唐宋取士限韻之制,但以音律諧協對偶精切為工,而情與辭皆置弗論。 唐代時科舉制度盛行,詩賦列入科舉考試科目,於是產生了考試專用的試律賦,叫做律賦。律賦在駢賦的基礎上更註重對仗與聲律的工整嚴密,並對全篇字句數和韻式作了嚴格的限制。“律”是格律,指作賦必須遵守的對仗、聲韻的限制。唐代進士科舉考試命題作賦,除須遵守俳賦對仗聲律要求外,還限定了表示立意要求的韻腳字,壹般為四言兩句八字,即限八韻。宋代試賦沿襲唐制。後世便通稱這類限制立意和韻腳的命題賦為“律賦”。
南朝俳賦的對仗、聲韻有壹定講究,但未形成格律唐代進士科試詩賦,使士人必須熟悉對仗技巧和四聲八病,掌握俳賦寫作技能以應付考試,律賦,是對駢體賦的進壹步規範。從四六文體在唐宋時的地位看,它是唐宋時代最廣泛使用的文體,四六文的應用比起古文來還要廣泛。
宋代是律賦的發展期,宋代科舉考詩賦,所以壹般的文學家也都從事於律賦的寫作金代的科舉也沿用了律賦,但成就不高,名家更寥寥。元代、明代不以律賦考試,所作的就很少,清代是律賦的高峰,無論數量上還是成就上都遠遠超越前代。有清壹代,律賦名家輩出。律賦名家往往也是以才情學識見長的詩人學者
賦,是由楚辭衍化出來的,也繼承了《詩經》諷刺的傳統。晉代陸機在《文賦》裏曾說: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賦,除了它的源頭楚辭階段外,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學者將賦體分為四種: 壹曰古賦,二曰俳賦,三曰文賦,四曰律賦。漢賦淵源於荀子《賦篇》。從真正作為獨立文體的賦來看 , 荀子之賦還很不成熟 , 僅僅只是開端 , 真正為漢賦體制奠定規模基礎的應是宋玉,代表作是《高唐》、《神女》、《風賦》。“賦”字用為文體的第壹人應推司馬遷;真 正把自己作品稱為賦的作家第壹人是司馬相如;“賦”的名稱最早見於戰國後期荀況的《賦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四人被後世譽為漢賦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