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賦可以分成騷體賦、文體賦、駢體賦、律體賦四種體裁,這四種體裁在歷朝歷代有著源遠流長的發展脈絡。用列表形式把賦體分類源流展示如下:
★壹、賦體分類發展源流
騷體賦:先秦(屈賦)—漢朝(擬騷,下同)—六朝—唐朝—宋金—元明清
文體賦:先秦(屈原〈蔔居〉、〈漁父〉、荀賦、宋玉)―漢代文體大賦—漢末文體小賦—六朝文體小賦—唐朝仿漢大賦、文體小賦—宋朝仿漢大賦、壹般文體賦、歐蘇新文體賦—元明清文體賦
駢體賦:六朝—唐—宋—元明清
律體賦:唐—宋金—清
由上表可見,騷體賦從先秦到清代源流不斷,只是有屈原楚辭體和後世擬騷體的區別;文體賦從先秦到清代也是源流不斷的,不是到宋代才突然出現壹種文體賦;駢體賦從六朝誕生,其發展史壹直貫通到清朝;律賦與科舉考試制度內容變化相關聯,出現在唐朝、宋金和清朝三個時段。
以下再就宋代各體賦的特征用列表和舉例的方式分別予以說明。
★二、宋代騷體賦
宋代騷體賦不能壹概論之,可以將其分成三種:其壹、以四言或六言為主,且有大量“兮”字的騷體;其二、基本上無“兮”字,且句式整齊的騷體;其三、以“辭”為名,形同歌行的騷體。列表如下:
通篇有大量“兮”字的騷體基本上無“兮”字的騷體以“辭”為名或以“篇”“操”之類為名的騷體
晁補之〈北渚亭賦〉 〈黃庭堅別友賦〉(送李次翁)晁補之〈望渦流辭〉、黃庭堅〈明月篇贈張文潛〉
例如,晁補之是北宋擅長騷體的賦家,他的〈北渚亭賦〉寫道:“登爽丘之故墟兮,睇岱宗之獨立。根旁礴而維坤兮,支扶疏而走隰。”這就是壹般有大量“兮”字騷體的典型句式。至於某些文體賦中某壹段有騷體句式者,不屬此例。
又如黃庭堅有〈別友賦〉(送李次翁)寫道:“曩聞義於孫李,指尊選以見招。惜予行之舒舒,日其夜以為朝。予望道於篞垣,見萬物之富有。”這種句式就是蔡梅枝所謂的“齊言體”,其實顯而易見,在上句的末尾加壹“兮”字,這種賦就與典型的騷體沒有區別。
再如,晁補之《雞肋集》巻三收有〈望渦流辭〉、〈追和陶淵明歸去來辭〉等十多篇以辭為名的騷體賦作。黃庭堅《山谷集》卷壹有〈楚詞七首〉,其中如〈明月篇〉(贈張文潛)寫道:“天地具美兮生此明月,升白虹兮貫朝日。工師告余曰斯不可以為佩,棄捐櫝中兮三歲。不會霜露下兮百草休,抱此耿耿兮與日星遊。”〈龍眠操三章〉(贈李元中)寫道:“吾其行乎道,渺渺兮驂弱。石巖巖兮川橫,日月兮在上。風吹雨兮晝冥,吾其止乎。曲者如幾,直者如矢。"這類作品雖然不以辭賦為名,但讀來顯然是騷體賦句調。
★三、宋代文體賦
宋代文體賦不能壹概論之,可以將其分成三種:仿漢文體大賦,壹般文體小賦,歐蘇式新體文體。列表如下:
仿漢文體大賦壹般文體小賦歐蘇式新文體賦
張耒〈大禮慶成賦〉張耒〈吳故城賦〉張耒〈秋風賦〉、〈鳴蛙賦〉
例如:蘇門學士張耒有〈大禮慶成賦〉,這是壹篇仿漢式的散體大賦。祝堯《古賦辨體》卷三〈子虛賦〉評語雲:"此賦雖兩篇,實則壹篇。賦之問答體,其原自〈蔔居〉〈漁父〉篇來,厥後宋玉軰述之,至漢此體遂盛。此兩賦及〈兩都〉〈二京〉〈三都〉等作皆然,蓋又別為壹體。首尾是文,中間乃賦。世傳既久,變而又變。其中間之賦以鋪張為靡而專於辭者,則流為齊梁唐初之俳體;其首尾之文以議論為騁而專於理者,則流為唐末及宋之文體。性情益逺,六義澌盡,賦體遂失。然此等鋪敘之賦,固將進士大夫於臺閣發其蘊而驗其用,非徒使之賦詠景物而已。須將此兩賦及揚子雲〈甘泉〉〈河東〉〈羽獵〉〈長揚〉,班孟堅〈兩都〉 ,潘安仁〈藉田〉,李太白〈明堂〉〈大獵〉〈圜丘〉,張文潛〈大禮慶成〉等賦並看。"這段話充分說明了張耒此賦與漢代以來散體大賦壹脈相承的關系。
張耒另有二十多篇文體小賦,則與漢式大賦或歐蘇式新文體賦關系不大,觀其在〈吳故城賦〉後的壹段跋文:“予近讀曹植諸小賦,雖不能縝密工致,悅可人意,而文氣疏俊,風致高遠,有漢賦余韻。是可矜尚也,因擬之雲。”可以證明張耒的文體小賦自有所本,並不壹定都是學歐蘇文體的。其他作家也有類似的文體小賦。
至於歐蘇式文體,則是以散文的方法寫賦,脫離了賦鋪敘和言情的本質特點,專門以說理議論為主。歐蘇式文賦大約具有三個方面的特點:壹是在句式上,不像駢賦或律賦那樣專講屬對的精密工切,雖間有偶句,但主要是由散體句式來表現,參差錯落,富於變化。二是在押韻上,沒有試賦那種限韻的束縛,在韻腳上沒有嚴格的講究,只是隨著行文的需要而靈活變化。三是在用詞上,但並不像傳統的漢代散體賦那樣著意於辭藻的修飾和鋪排,語言往往清新流暢,平易淺近。四是在表達方式上,往往註重說理議論。成功的範例,除了〈秋聲〉〈赤壁〉之外,有黃庭堅〈苦筍賦〉、張耒〈秋風賦〉、〈燔薪賦〉、〈鳴蛙賦〉之類,差可比擬,其他則罕見其匹。
★四、宋代駢體賦
宋代駢體賦,具備前代駢體賦的壹般特征,如註重對偶、用典、聲律、辭藻等等,此外或篇幅短小,或與律賦相近,或與文賦相近。列表如下:
篇幅短小的駢賦與律賦相近的駢賦與文賦相近的駢賦
黃庭堅〈放目亭賦〉米芾〈動靜交相養賦〉黃庭堅〈劉明仲墨竹賦〉
如黃庭堅的〈放目亭賦〉寫道:“放心者,逐指而喪背;放口者,招尤而速累。自作訿訿,自増憒憒。登高臨遠,唯放目可以無悔。防心以守國之械,防口以挈瓶之智。以此放目焉,方丈尋常而見萬裏之外。”全文短小精悍,對仗工穩。
又如米芾〈動靜交相養賦〉首段雲:“天地有常道,萬物有常性。道不可以終靜,濟之以動;性不可以終動,養之以靜。養之則兩全而交利,不養之則兩傷而交病。故聖人取諸〈震〉以發身,受以〈復〉而知命。所以《莊子》曰智養恬、《易》曰蒙養正者也。”此段與律賦之破題並無二致。
再如黃庭堅〈劉明仲墨竹賦〉,全篇句式對偶基本工整,但又有“黃庭堅曰”、"蘇子曰"之類散句錯綜其間,仿佛是用散體文的結構來寫作駢賦,表現出駢體向文體過渡的態勢。
★五、宋代律賦
律賦最重要的特征是韻腳限制。宋人王楙《燕翼詒謀錄》說:“國初進士辭賦押韻不拘平仄次第,太平興國三年九月,始詔進士律賦平仄次第用韻;而考官所出,官韻必用四平四仄。辭賦自此齊整,讀之鏗鏘可聽矣。”由此可見,宋代官方規定的律賦押韻規則比唐代更為嚴整。不過,要完全熟悉和達到考試規定的押韻規範是有壹個過程的,而且非考場所用的律賦也不必嚴格實行四平四仄的押韻規範,加之由於傳抄版刻諸因素,造成部分律賦所限韻腳有脫落的現象,造成後人辨認賦體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