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月的傳統約始於魏晉時期,賞月的含義就是象征團圓。
賞月,是中秋節的重要習俗。還指八月十五中秋節觀看滿月。現存文字記載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於魏晉時期,盛於唐朝。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宮廷和民間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秋節這天,月亮通常圓滿。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人們通過在中秋節賞月來寄托情懷,也是人們渴望團圓的美好心情。
中秋必不可少的是“賞月”活動。民眾在自家庭院中放壹方桌,上置素月餅、水果、涼水壹碗,稱“供月”。焚香壹束,婦女、兒童依次羅拜,稱“拜月亮婆婆”。祭畢,用供桌上的清水洗眼,俗信以為可以使自己“眼目清涼”。然後全家圍坐供桌賞月。時至今日,“祭月”已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而“賞月”則綿延至今。
賞月的發展歷史
1、先秦
賞月,是中秋節習俗之壹。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祭月,歷史久遠,是古代我國壹些地方對“月神”的壹種崇拜活動,二十四節氣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節”。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
2、兩漢
中秋節普及於漢代,漢代是我國南北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中秋”壹詞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漢代文獻,《周禮》中說,先秦時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
3、兩晉
晉時亦有出現中秋賞月之舉的文字記載,不過不太普遍,晉時期中秋節在我國北方地區還不很流行。
4、宋朝
北宋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普遍的民俗節日,並正式定陰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文學作品中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
5、明清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鬥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