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閩西是客家人的祖籍地,閩西歷史悠久,風情古樸,底蘊深厚,尤其是過年習俗源遠流長,壹代又壹代客家人在這塊土地上辛勤耕耘,同時也守護著亙古不變的過年習俗。在客家山鄉,在普通農家,過年,不但成為增進鄰裏和親戚之間感情,凝聚宗族力量的平臺,也是祈禱風調雨順、思念先祖、光前裕後、教育子女的重要時節,成為客家人最為珍視的節日。 我的家鄉就是壹個客家村寨,過年的習俗千百年來就在這裏傳揚。特別是時令進入臘月以來,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濃,冬至前後釀的糯米酒,壹甕壹甕,我的母親就把酒壇搬到了門前的大坪,弄來壹堆壹堆的谷糠和木屑,直把酒甕圍得嚴嚴實實,然後點燃。谷糠和木屑都是易燃物,表面煙霧繚繞,彌漫屋檐,實心紅紅火火,硬是把冰涼的酒煮得滾燙沸騰。小時候,我的奶奶對我說過,這叫溫酒,只有把糯米酒溫熟了,酒更釅,色更赤,氣更香,壹碗壹碗,我們的祖輩就這樣開始過年。 奶奶走了,我的母親接過了操持家務的行當。臘月二十四日,按照客家習俗,這天是農家送竈君的日子。相傳,竈君是玉皇大帝派往各家各戶了解民間善惡的神靈,他常年“住”在民間,臘月二十四日竈君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人間情況,作為玉帝獎善罰惡的依據,於是我們農家十分珍視。這天晚上,家家戶戶擺設各種祭品,焚香點燭,祈福賜福。母親在竈頭壹角擺開了年糕、瓜果壹類,口中念念有詞,不知所雲。 第二天就是臘月二十五日,客家人把這天叫做“入年界”,意為離大年三十的日子不遠了。此時,我的母親總忙個不停,壹早起來,先是把屋內屋外打掃得幹幹凈凈,這叫掃塵,塵與陳諧音,掃塵就成了掃陳,意為除舊布新,萬象更新,好運連連;更重要的是,母親調集大人孩子,把桌椅、櫥子、鍋碗瓢盆壹股腦兒都搬到了村前的大河壩裏,用粗沙擦洗。冬日的陽光朗朗地照在我們的臉上,也把剛剛擦洗的用具曬幹,傍晚時分,在母親的指揮下,我們又來回十幾二十趟,肩挑手扛,把用具背回家。腰酸背痛,我們早早入睡,夜深了,母親卻還在廚房裏忙個不停,她壹邊向竈膛添柴,看著跳動的火苗寄托著過年的希冀,壹邊把二十多板的豆腐先後放入滾燙的油鍋裏炸熟,此時我們兄弟睡在壹起,迷迷糊糊聽到了母親柔和的叫喚聲,豆腐炸好了,趁熱吃幾塊,蘸點醬油或魚露,壹年才吃壹次的啊。 大年三十,天剛蒙蒙亮,父親就叫我們幾個兄弟起床,鍋裏的水已經煮沸,父親宰殺雞鴨,要我們幫忙,於是,我們兄弟有的抓住雞的翅膀,有的捉住鴨子的腳掌,壹刀下去,雞鴨不再撲騰,就放在門前的木盆裏,開水壹沖,每人分工包幹,拔毛的拔毛,破膛的破膛,母親等著把這些雞鴨煮熟,趕上最早的壹趟去山裏敬土地公,祈禱新的壹年百事順遂,五谷豐登。敬神回來後,母親還要用方才的雞鴨湯 上壹大鍋的蘿蔔,讓家人吃個夠,母親說了,蘿蔔助消化,中午吃蘿蔔,晚上才能吃更多肉。 母親挑著裝有“三牲”的擔子敬神去了,父親也不能停下手中的活兒。貼對聯就是父親的事。父親說,貼對聯有講究,對著門,對聯是從右讀到左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才知道,上聯的最後壹個字壹定是仄聲,下聯的最後壹個字壹定是平聲,貼得多了,讀得多了,漸漸地我喜歡對聯這玩意。 年夜飯開始了。母親總是做壹大缽頭雞子酒端上來,這也成了我家過年的保留節目,幾十年了從沒改變。母親操起勺子,每人壹碗,喝得全家滿臉通紅。團團圓圓,我們是那麽高興,高興得有點恣意忘情。吃過飯,洗了手,放了鞭炮,父親給我們每人發壹個紅包,母親也拿來橘子、荸薺、糖果,把我們的口袋塞得滿滿的。 入夜,我們圍爐而坐,傾聽父親講述家族的歷史,展望明年的收成,“耕讀傳家,啟裕後昆”,教育我們要勤奮讀書,成長成才,好好做人。就這樣通宵達旦,等待著子時開大門的時刻……
上一篇:宮廷桃酥的做法下一篇:轉基因食品與傳統食品的實質等同性包括哪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