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贛南客家文化的特色與傳統

贛南客家文化的特色與傳統

什麽叫客家文化?概括地說,客家文化是以漢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體,融合 了畬、瑤等土著文化而形成的壹種多元文化。她具有質樸無華的風格,務實避虛的精神。與閩西、粵東相比之下,贛南客家文化以其歷史悠久和內容豐厚而為世人所矚目。它包括歷史文物遺跡,姓氏宗族文化,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民俗文化,民間文藝等方方面面。

贛南客家人在開發與建設贛南的歷程中,創造出輝煌的業績和燦爛的文化,留存於贛南各地的豐富的歷史文物遺跡,就是最好的證明。 圍屋是頗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它不僅被建築學家們譽為民居建築史上的奇葩,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內涵,更使歷史學家、民俗學家、詩人、藝術家們乃至壹般遊客為之陶醉。贛南的客家圍屋,分布在龍南、全南、定南三縣全境;信豐、安遠兩縣的南部以及尋烏的個別地方,總數約五、六百座,其中尤以龍南最為集中。贛南的客家圍屋多為方形,與閩西圓形的土樓和粵東內方外圓的圍龍屋呈現出不同的風格。

此外,遍布贛南各地的“上三下三”、“九井十八廳”等府第式民居也很有特色。如贛縣白鷺、石城的九十九間半等。 風水術,又稱勘輿術,是壹種從古代沿襲至今的擇吉避兇的風俗。客家人崇信風水,每逢婚喪喜慶,蓋房子、打竈、挖井、選墳地仍至於修橋築路等,都要請風水先生勘地利,看風水,擇良辰吉日。這種風俗,自古至今,長盛不衰。

風水術是隨著客家先民的南遷而傳入贛南的。從客家地區風水術士們世代相傳的口啤資料中,我們知道,將風水術帶入客家地區的主要是楊筠松。楊筠松又名楊救貧,屬唐末避亂南遷的客家先民。他由長安來到贛南以後,就在興國三僚村隱居下來,尋龍追脈,從事風水術的實踐活動,並授徒傳術。他繼承和發展了風水術中的形法理論,創立了江西形勢派(實際上是贛南派)。他的主要弟子有曾文辿、劉江東,二人都是於都縣人。自從楊筠松在贛南授業傳徒之後,風水術就成為客家地區世代相傳的職業,楊筠松也因此成了風水術士***同尊奉的祖師,興國三僚村也就被稱為中國風水第壹村。

兩宋時期,贛南風水術興盛,名流輩出,如廖媛、謝世南、賴文俊、劉潛、傅伯通、鄒寬等人。這些風水術士不僅在本地看風不,機時且聲名遠播,甚至聞達於朝廷,奉詔為朝廷看風水。北京十三陵中定陵的選址設計者廖均卿,就是贛南人。

北宋後期至南宋時期,形勢派風水術向福建傳播,並從中衍生出壹個新的流派——理法派。隨後,風水術進壹步往粵東粵北等地傳播。至明清時期,風水活動已經成為壹種風俗普及於贛閩粵廣大客家地區,並隨著客家人的漂洋過海而根植於港澳臺和東南亞地區。風水觀念則作為壹種文化積澱深深浸透於客家人心靈之中。 贛南客家人壹般稱堂為“廳”或“廳廈”,堂專指祠堂。稱壹棟房子為“屋”,壹間房子為“房”。廳是房屋的中心,許多棟“正屋”和“橫屋”連在壹起便組合成了壹幛大房子,這種民居實質上脫胎於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民居。贛南客家民居以此為主流,各縣都有,但以東北部的寧都、興國、石城、於都等縣為盛,也最具代表。

(1)平面 其最簡單的組合單元是:“四扇三間”也稱“三間過”,即壹明兩暗的三間房,明間為廳,次間為堂,廚房、家畜欄舍等壹般傍房或別搭建。稍富有者壹般是前後兩棟。每棟三間或五間,之間隔壹橫向天井,並通過腋廊將前後兩棟連在壹起。兩棟屋的明間便成了前廳(門廳)和後廳(上廳),前後廳也合稱“正廳”。前廳次間為廂房,後廳次間為正房。這樣使構成了壹幢封閉的由兩個單元組合成的“正屋”,通稱即“兩堂式”。在此基礎上,房屋需要擴大或本來規模就大的,便在正屋兩側擴建“橫屋”,橫屋的進深與正屋等齊或前部凸出兩間,平面成倒“凹”字形。正屋與橫屋間留壹走衢,稱“巷”或“塞口”,閩粵稱“橫坪”。走衢前後對開小門。巷中相應留豎向天井,以采光排水。橫屋各房間均朝巷道開。正屋從腋廊處開門通往巷。這樣便以正屋的正廳為中軸線,加上兩側的巷和橫屋,構成了壹幢通稱為“兩堂兩橫”式房屋。這種民居還需要擴建的話,便可在橫屋外側對稱繼續增加類似的巷和橫屋,這可相應稱“兩堂四橫、六橫······”。也可在正屋之前隔以天井、腋廊,再建壹棟三間或五間或正屋,使原來的前棟和前廳變為中棟和中廳,所建的這棟稱為前棟和前廳,同時再將兩側的巷和橫屋向前推齊。這種由三棟正屋和兩排橫屋組成的房屋,便稱“三堂兩橫”式。這是此類居民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如前所述,若有必要,三堂兩橫式還可擴建為“三堂四橫、六橫”。筆者在調查中均聞有“九井十八廳”和“九廳十八井”這樣的大房子,說法不壹,但都是從深和兩闊方面反映了其規模,是當地人建房追求的最高境界。壹般兩堂兩橫式以上的居民,屋前往往有因取土做磚而形成的水塘和禾坪。這水塘、禾坪既是居民洗滌、涼曬物件的場所,又自然成了其繼續朝前發展的勢力範圍。總之,以兩堂或三堂兩橫式房屋為基本單位組合,向前和向左右不斷擴建,可直至數十百間,乃至壹村即壹姓壹幢房屋。至寧都、石城等縣尚存百間大屋。

(2)立面 普通列式房,無非是青瓦土墻兩層樓房。兩堂式以上的民居,有青磚墻和生土墻兩種,其中純磚墻房較少,大多是局部的。如山墻或裙肩以下以及門窗等部位用磚,余為生土粉墻。在每棟山墻上多砌有防火磚墻,是房屋外部形象重要裝飾點之壹。但最重要的外部裝飾點,還是大門或門屋。其主要方法是用水磨方磚(也有的用青石或紅石條)砌貼門面。上面精工細作繁復的線腳和精美的雕塑。形式簡單的便在門額上做點方框梟混線或做點小裝飾,復雜的則做仿木構牌樓式樣,常見的有二柱壹樓和四柱三樓,高級的如宗祠大門或獨立大門屋,往往作四柱五樓式樣,仿木構件更加精工,並有抱鼓石。壹般從大門裝飾的精良奢華程度上,便能看出民居主人的權勢或富有。

此外,贛南客家還興行“門榜”風氣。在大門匾額上,大多書有昭示其姓氏家族的淵源郡望地或顯示其高貴門第、先賢能人之後的題銘,也就是“堂號”如張姓便書“清河世澤”、黃姓“江夏淵源”、孔姓“尼山流芳”、曾姓“三省傳家”、劉姓“校書世第”,還有書“大夫第”、“司令第”等標榜內容。

(3)結構與裝修 贛南客家民居是土木混合結構和磚木混合結構並存,但土木結構是主流。磚木結構的民居壹般限於大地主的住宅或祠廟建築,如若使用磚房,便多為清水墻面。其中又以北部的磚房多於南部。土木結構,又可分為土磚(土坯)和夯土木結構,其中夯土結構民居南部又多於北部。無論磚石墻還是生土墻皆承重。柱的使用不廣,主要用於廳內,因這種民居的廳是敞廳(後廳無前檐墻,前廳無後檐墻),且壹般不設樓屋,壹些空間大的正廳為支撐挑檐和天花,便在減了檐墻的位置上設兩根檐柱,有門廊的廳也是因減了檐墻,而增設廊柱。

按說贛南在古代也是盛產木材的,但木構件並不發達,跟贛北比用料節省,所用梁、檁、挑枋、桷子等,加工也粗簡。裝修上,少數富有人家住宅朝內(天井)的門、窗較考究些,窗欞、格心多為冰裂紋、燈籠框、方格條花心等,高級的也用雕花欞、絳環板上雕人物故事或吉祥的動植物,大多髹漆。朝外的窗較小。多為直欞窗,磚房的外窗往往是壹狹長的“牖”,並常見壹些預制的小石窗,窗欞有漢文,花格動植物等漏窗花式。天花主要用於廳堂上,壹種自檐口平釘板條,壹種為順屋面坡斜釘板條,前者有的做藻井,並有彩畫,很少用徹上露明造,在敞廳的前部或門廊上常見軒頂做法。另外,正廳上很流行使用太師壁,壁上設神龕,壁前正中放神案。 圍屋,顧名思義即圍起來了的房屋,其外墻既是圍屋每間房子的承重外墻。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衛圍墻,它的大門門額上多有“某某圍”的題名,如磐安圍、燕翼圍、龍光圍之屬,故有是稱。當地人也多有稱之為“水圍”者,也有的將之與村圍及有堅固圍墻的民居統稱為“土圍子”或“圍子”。

(1)分布狀況 圍屋主要分布在龍南、定南、全南(地方習稱:“三南”),以及尋烏、安遠、信豐的南部,大致恰好分布在江西地端嵌入粵東北的那部分版圖。此外,在石城、瑞金、會昌三分布有少量的小土樓和零星圍屋;於都、寧都、興國三縣交界處則多行村圍。

圍屋以龍南縣的最具代有性,也最為集中。據不完全調查統計,往往壹個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圍屋。形式上也最全,除大量方形圍屋,還有半圓形的圍攏屋式圍屋,近圓形圍屋,還有半圓形的圍式圍屋,近圓形圍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規則的村圍。結構上既有三合土和河卵石構築的,也有青磚、條石壘砌的;體量上既有贛南最大的方形圍屋──關西圍屋,也有最小的圍屋──裏仁白圍(俗稱“貓櫃圍”形容其小如養貓之籠)。定南縣幾乎各鄉鎮均有圍屋,但較零散,精品少,多用生土夯築墻體。故屋頂形式也多為懸山,此為別縣所少見。全南縣圍屋基本上采用河卵石壘砌墻體,為了爭取到多壹層的射擊高度,大部分圍屋頂上四周砌有女墻和射擊孔,以便必要時上屋頂作殊死抵抗。安遠縣圍屋主要分布在以鎮崗、孔田為中心的南部鄉鎮,現約存100余座。信豐縣圍屋較破殘,今多存見小江鄉。尋烏縣屬珠江水系,過去向受粵東文化影響,故這裏南部鄉鎮多行圍攏屋,但許多是在正面兩隅設炮樓的圍攏式圍屋。以上各縣圍屋,估計總數在600座以上。

(2)主要特征 典型的圍屋,平面為方形,四角構築有朝外凸出壹米左右的炮樓(碉堡),外墻厚在0.8至1.5米間。圍屋立面高二至四層,四角炮樓又高出壹層。外墻上壹般不設窗,僅在頂層墻上設有壹排排槍眼,有的還有炮孔。屋頂形式以硬山為主。圍內必設有壹至兩口水井。圍內壹般為壹孔,大者則有兩孔。圍屋平面主要有“口”字和“國”字形兩種形式。前者即除四周圍屋外,圍內別無房屋內,還建有壹座帶祖堂的廳屋組合式主體建築,小者或壹明兩暗,但更多的是三堂兩橫中軸線對稱式組合民居,大者面積近萬平方米。建築材料以磚石為主,墻體大多采用俗稱為“金包銀”的砌法,即三分之壹厚的外皮墻體,用磚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內墻體,用土坯或夯土壘築。圍屋樓層壹般比圍攏屋高而較土樓低。它與閩粵圍樓最大的區別是:贛南圍屋的防禦功能更為完善,圍屋四角所建的炮樓,其功用顯然是為了便於警戒和打擊已進入墻根或瓦面上的敵人。這些炮樓形式多樣,不僅建在四角,有的還建在墻段之中,如同城防之“馬面”,還有的則在四角炮樓頂層,再抹角建壹單體小碉堡,從而完全消滅了死角。另在圍門的設計上,也體現了防衛萬無壹失的特點,門是整個圍屋的安危所在,故壹般在板門之後,還設有壹道閘門,有的圍屋則在閘門之後,還設有壹道便門,板門之前再設有壹道“門插”(柵欄門),為防火攻,門頂上還設計有漏水孔。

(3)空間處理 圍屋是集家、祠、堡於壹體的設防性民居,圍內不僅設有水井和專門積屯糧草的房間,甚至連“土地廟”(俗稱“社公”)也搬進圍內(壹般設在圍門內側),以備敵人即使長困久圍時,也不誤初壹、十五照舊祈禱平安的活動。故某種意義上說,它具有割據性,只要將圍門壹關,幾乎就是壹個獨立王國。因此,如何正確利用圍內這限有的空間,便成為圍屋設計者和圍居者必須認真考慮的事情。首先,不管圍內(指“國”字形圍)營建多少間房屋,象關西新圍和東生圍,平面都在200間以上,必求整齊統壹,街巷分明,以確保圍內交通、通風采光的便利。其次,保證圍內有適當的室外空間,農家生活本來涼曬漿洗的東西就多,加之圍內人口舍集中,因此,每座圍屋都很註意留出壹塊陽光地帶來,俗稱“禾坪”。“口”字形圍自不必說,“國”字圍,則壹般置於圍內的廳堂前,圍屋還有壹個不可缺少的室內公***空間,這便是“祖堂”和“圍門廳”,祖堂是圍民的聖殿,必位於中軸線上,這是人們舉行重要禮儀活動的公***場地。但圍民最愛聚集的地方。還是圍門廳。因主廳堂太莊重,光線也黯淡,門廳則不僅光線好、通風好,且還是進出圍門的哨口,因此,它成了圍民日常感情交流的主要場所,門廳兩邊多固設有長凳或樹筒、石塊等以備坐,幾乎任何時候走訪圍屋,尤其夏天,這裏都會有人,若遇生人他們便會“笑問客從何處來”。

此外,圍屋還很註意平時對它的約束管理,這點非常重要,因居圍日久必致“生齒日繁、萃處稠密”,出現占用公用場地現象。因此,許多大圍都立有公約,如龍南武當山田心圍,在前廳側墻上便嵌有壹方禁碑,其中內容有:“祖堂乃先公英靈棲所,嚴禁堆放竹木等項;天井、丹墀嚴禁浴身汙穢;圍內三層圍巷道,乃朝夕出入公***之路,嚴禁接檐載豎及砌結浴所、豬欄、雞棲等項。圍外門坪鬥角周墻腳,嚴禁架木笠廁,蔽塞外界。”此碑立於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其余房屋的空間利用,底層基本上為廚房和客廳,有些為“前廚後廳”設計,樓上壹般為臥室和貯藏間。從立面上看,圍屋四角炮樓高於四周圍屋樓房,圍屋樓房又高於圍心建築,為了取得更多的空間利用,圍屋樓房壹般在二三層內檐設有環行通廊,俗稱“外走馬”。

(4)構造藝術 圍屋是以防衛性為主要特征的民居,如何使圍屋易守難攻,是造圍者苦心孤詣之外。如厚實的圍屋墻體,大多外包砌磚石,內皮三分之二厚的生土墻砌至頂層樓時,便收分成環形的“內走馬”,以便作戰時防禦用,就此便體現了兩方面的構造藝術:壹方面即保證了易受攻擊部分墻體的堅厚度,又利用了上部不易受攻擊而顯得過厚的墻體,做成了壹圈“內走馬”,另壹方面則既節省了建築材料,又爭取到了實用的防衛空間。又如燕翼圍,為了防備長困久圍,墻體中甚至設計有四個斜向的“排汙道”,以便人出不了圍或被堵塞排水溝時也能將汙便排出圍外。還有前述的炮樓構建、圍門設計等防衛藝術,均可謂用心良苦,盡善盡美。因此,就圍屋外觀藝術來講,除了給人以墻高壁厚、壁壘森嚴的印象外,便僅以其巨大的尺度,冷峻的外貌,使人接受它的壓迫感。

圍屋的細部藝術,主要表現在圍內,尤其是“國”字形圍的廳堂建築中。因廳堂的好差或檔次的高低,往往代表著壹圍或壹姓壹房的臉面或地位。因此,祖堂或廳堂中的梁架墊木、門窗額枋,柱聯柱礎,天花鋪地等,都會盡其資財之所及、畢其工藝之所能,精益求精地進行裝飾。如祠堂大門門面,壹般為仿木構牌樓線腳裝飾或雕刻,額書堂號或其他標榜門第出處的文字。廳堂內均鋪磚,天井階沿皆用巨條石打制。祖堂或正廳壹般不設樓層,按傳統祖位所在,其上是不敢置物住人的,因此,大多為徹上露明,梁架制作精美,下廳或前廳多用天花板,上繪民俗彩畫,高級的還設有藻井;朝廳堂開設的門,絳環板上均雕刻人物故事或花卉祥獸,風格近徽雕;天井兩例的廂房,則用六或八扇格扇門,窗攝多為各種拐子紋與雕花欞相結合使用。廳堂內用柱不多,有木質和石質之分,石質的往往四面題刻對聯,拄礎都有雕飾,且形式多樣。此外圍內用卵石拼鋪的室外鋪地花樣,以及懸挑的走馬樓也頗有些藝術特色。

總之,在多走了幾座圍屋之後,給人的藝術感覺是,外表樸實無華,甚至還有些冷峻和壓抑感,但走進圍內,便讓人有種民間藝術的活潑感,鄉土文化的質樸感和壹般濃濃的生活氣息感。 (1)組合擴展性。

客家人是聚族而居的。從其最簡單的壹明兩暗三間過,發展到兩堂兩橫、三堂兩橫、直至九進十八廳那樣的大房子,無不體現其成組向前、向左右不斷擴展、延伸的特點。此模式在選址開基之時,就藏下了其發展的勢頭。客家人也常因宅基的拓展問題發生糾紛,乃至宗族械鬥。這種擴展性反映了客家人希望子孫發達,開拓進取,不斷向前的心願。

(2)主次分明,均衡布局。

無論房屋發展到多大規模,始終是以正廳為中軸,以祖堂為核心,向前逐步延伸,向左右對稱發展。正屋、正廳的體量規模、裝飾檔次,各橫屋和次廳均不能逾越。橫屋房門均朝正廳方向開,反映了客家人強烈的凝聚力的向心力,也體現了這客家人因遠離中原故土而懷“慎終追遠”的心態。

(3)註重防衛,構築奇異。

客家是漢族不斷遷徙的產生,他們大多在邊遠山區從事艱苦的開拓性事業。因此,當他們又來到新的他鄉開基立業時,往往不僅要同惡劣的自然環境鬥爭,而且還要同土著(先到居民)和匪盜作爭奪生存空間的殊死鬥爭,於是謀求安全和良好的防衛功能,便成了客家人體現出的那種強烈的防禦體系,就是這種鬥爭的反映結果。

  • 上一篇:家中老人去世應貼什麽顏色的對聯?
  • 下一篇:跨境電商報關流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