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跪求與馬有關的資料!!!!

跪求與馬有關的資料!!!!

中國馬文化細探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上,馬在人類生活、生產起到了重要作用,以至於評價功績比喻為“汗馬功勞”。可見我國“馬文化”在歷史上的豐厚程度。

什麽叫馬文化?按照教科書的解說是:以反映人馬關系為內容,是人類文化的分支。它包括人類對馬的認識、馴養、使役以及人類有關馬的美術、文藝及體育活動等內容。

新疆農業大學的馬學專家介紹說,我國是世界上養馬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壹,也是馬文化比較發達的國家之壹。早在5000多年前已用馬駕車,殷代即開始設立馬政,是世界上最早的馬政雛型。周代將馬分為六類即種馬、戎馬(軍用)、齊馬(儀仗用)、道馬(驛用)、田馬(狩獵用)、駑馬(雜役用)。秦漢已建立了比較完整的馬政機構,大規模經營馬場,漢代在西北邊區養馬30萬匹,唐初在西北養馬70余萬匹,在經營管理上又有所改進。漢唐盛期,從西域引入良馬7000多匹改良軍馬。當時養馬業的興盛,不僅對國防起了重要作用,還進壹步溝通了中原和西域的文化。隨著養馬業的發展,歷朝歷代積累了豐富的養馬經驗,在養馬科學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遠在周代出現善於養馬的非子,善於趕馬車的造父,名入史冊,傳聞後世。春秋戰國時期有很多相馬家,各家判斷良馬的角度不同,形成各種流派,為我國古代相馬學奠定了基礎。趙國的王良,秦國的方九臯,特別出名的秦穆公的監軍少宰孫陽,世人敬仰選馬技術超群,而喻為伯樂。伯樂著的《相馬經》,是世界上最早的相馬著作,壹直流傳至今。唐代有其他相馬經問世。

宋代曾施行過保馬法,效果不大。元代重視養馬,但只註意當地養馬業的發展。明代采歷代馬政制度所長,重視養馬,馬政設施甚為完備。清代擴充了官辦馬場,限制民間養馬,禁止販馬,使民間養馬業受到摧殘。辛亥革命後軍閥連年混戰,養馬衰落。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馬匹數量損失嚴重,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馬匹數比1933年減少24.8%。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發展耕畜采取保護和獎勵政策。在積極發展馬匹數量的同時,註意馬匹質量的提高,除本品種選育外,引入優良品種進行雜交改良和培育新品種,取得顯著成績。由於政策的落實,1952年和1949年比較,馬增加25.7%;1963年經過調整之後,養馬業得到恢復和發展,至1977年馬達到1144.7萬匹,居世界之首。

我國馬匹大部分布在北方地區,即蘭州以西的新疆、青海,以北的內蒙古、東北、華北北部,以南的四川山地、雲貴高原。東北、西北、華北馬匹總數約占我國馬匹總數的3/4。

在我國的文化、藝術中,馬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如果將有關馬的內容從我國的文化史中抽出,那留下的文化典籍和藝術作品將會殘缺不全甚至慘不忍睹。在這方面只要對中華文明稍有了解的人都會有真切感受。

/o/2005-05-09/1019125184.html

淺談遊牧生活與蒙古族馬文化

內蒙古新聞網 2004-09-22 15:03

〔摘要〕世世代代在草原上過遊牧生活的蒙古民族,其生活當中的有些習慣、用具等方面就是為了適應於馬背生活,久而久之就慢慢變成了民族文化。從而,在人類文明中逐漸形成了壹個歷史產物——蒙古族馬文化。本文從以下四個方面敘述在遊牧生活當中的蒙古族馬文化的滲透。其壹是馬的物質文化;其二是馬的民間信仰;其三是馬的民間敘事;其四是馬的造型藝術。

蒙古族堪稱馬背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馬的興衰壹直與蒙古族的榮辱相伴。馬文化與能征善戰的蒙古民族壹同被載入了史冊。因此,蒙古民族與蒙古馬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中,沒有任何壹種動物的作用超過馬,馬是人類最早馴養的家畜之壹。

21世紀的今天是壹個講究速度的時代。人們通過因特網轉眼間就能獲取全世界的信息。但我們不能忘記人類最初是如何意識到“速度”這個概念的根源。如果人類沒有發現馬的作用,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才會意識到“速度”概念,也就是說沒有馬就沒有人類今天的民族大統壹和大發展速度。

馬成為人類的交通運輸工具之後,極大的提高了古代人的遷徙能力。尤其是蒙古族騎兵和戰車的出現,深刻地影響了世界許多民族的盛衰榮辱。從而,在人類文明中逐漸形成了壹個歷史產物——蒙古族馬文化。對“馬文化”概念的界定,各國民俗學者們認為,有兩個含義,壹是指動物民俗中的壹類,即本意;二是指馴馬人和騎馬人的民俗,即引申意。後者探討與馬有關的人類社會行為。這壹引申意的馬文化概念,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中,以不同文化方式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人類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諸環節。這種民族傳統文化和人類自然環境因素影響人類生活習慣的例子很多。因此,我們不能說人類征服了大自然,而只是人類適應了大自然。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簡單敘述蒙古族馬文化在北方遊牧民族生活中的滲透過程。

壹、關於馬的物質文化

從歷史的角度看,亞洲人發明馬的物質屬性以來,馬被人類重視的原因,首先是馬最初成為遊牧民族所依賴的交通運輸工具;其次是馬變為遊牧民族狩獵的快速撲獵工具;其三是馬的速度被跳躍到政治、經濟、軍事、戰爭和民族文化教育等壹系列領域中發揮主要作用。經過這個轉變,關於人類對馬的物質發明,就大範圍的迅速發展起來了。這些發明,體現了遊牧民族用馬觀念和方式的縱向歷史變化過程。

世世代代在草原上過遊牧生活的蒙古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風俗習慣、生活用具等均反映了馬背生活。因此世人把蒙古民族稱作馬背上的民族。久而久之馬文化就變成民族文化。比如,遊牧生活所需的蒙古袍、蒙古靴子等民族服裝;馬鞍、套馬桿等馬具就是典型的馬背文化之組成部分。草原遊牧民族的生活當中馬是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有了馬才能夠了解遼闊的大草原的內涵,才能夠準確挑選出下壹次遊牧的理想草場;有了馬才能使在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上分散居住的遊牧民得以相互來往和交流;有了馬才能夠在無垠的大草原上放養成群的牛、馬、羊和駱駝等五大畜。蒙古袍和蒙古靴子最適合在寒冷的冬天騎馬奔跑,騎馬時蒙古袍能蓋住整個腿部擋風遮寒,並對馬減少風所帶來的阻力和負擔。在草原野外過夜時,馬鞍是最適用的用具,把鞍墊(蒙古語為Tohoom)墊在底下,枕鞍架就可以安心的睡覺,既不著涼,又不受風(鞍架兩邊的高出部分可以擋風)。套馬桿除套馬之外,還有很多間接作用。草原上見到插在地上的套馬桿就表明年輕美麗的姑娘和健壯善良的小夥子在那裏談戀愛,草原上的人們見到了這種情景就繞道而行。

體現蒙古族適應大自然的能力和聰明智慧的產物—酸馬奶是草原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天然綠色保健品。亦是招待貴客的壹種營養豐富香甜可口的消暑良飲。蒙古族人民長期飲用酸馬奶,在酸馬奶制作、醫藥作用方面已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酸馬奶有驅寒、舒筋、活血、健肺和健胃等功效。蒙古人因為每天飲用這種天然綠色保健飲料,才會有強壯的體魄和能夠在惡劣的大自然環境中生存下去。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馬壯的時候,是釀制奶酒和酸馬奶的季節。勤勞勇敢的蒙古族婦女將馬奶收貯於皮囊中,每日攪拌數千次,數小時後便乳脂分離,發酵成酸馬奶。這時舉行馬奶節,親戚朋友都歡聚在壹起,***飲馬奶,長輩們說著祝福詞,是草原人們賀豐收、相互交流的時光。蒙古族牧民在長期的遊牧實踐中發現了酸馬奶的許多獨特之處和醫療保健作用,創立了蒙古醫學的“酸馬奶療法”。蒙醫典籍中記:“酸馬奶是味酸、甘、澀;酸能開胃、助消化、祛溫、行氣;甘能健身補虛、疏通食道、治傷、接骨和解毒,並增強五官生理功能;澀可治血熱、化淤血、消肥胖、祛腐生皮和潤滑皮膚”。

在民間流行著許多以馬為名的服飾,如馬甲:即指坎肩。馬褂:清代滿族男子上衣,流行於全國各地,始於乾隆,盛於嘉慶,短衣短袖,便於騎射。馬尾帽:漢族傳統男帽,流行於貴州。由馬尾加工編織而成。馬靴:蒙古族傳統靴子,流行於蒙古地區。馬司吐蘭:舊時高山族泰雅人男子臂飾,流行於臺灣地區。馬蹄袖:清代滿族壹種禮服袖頭樣式,流行於東北地區。

二、關於馬的民間信仰

有史以來,人類日常生活、商貿、戰爭中,馬壹直成為忠誠的伴侶,尤其是蒙古族牧民把駿馬當作最忠實的伴當。蒙古族人民非常喜愛馬,甚至當做最崇拜的偶像之壹。因此,在草原人們的心目中馬是壹個神聖的動物。老牧民們都說馬是有靈性的動物,壹定要好生善待。對那些不愛護自己的馬,亂打亂騎亂使用的人,長輩們要嚴厲的訓斥,同時傳教怎樣調教生個子馬的技巧。尤其是那些有特征的駿馬,譬如壹根雜毛都沒有的純白馬、有特殊花紋毛色的馬都受到主人的愛護和重視。同時,當地的牧民們都認為馬是蒼天派來的使者,它象征著草原更加美麗富饒、象征著牧民善良純潔的心情,祝福牧民的生活更加繁榮富強。所以,這種特征的馬從小就不能套套馬桿、不架馬鞍、更不能騎乘,把它當作當地草原的聖物駿馬(蒙古語意為Onggon Mori)。這充分說明,蒙古族崇拜駿馬的文化形態以及蒙古族把馬當作神聖的精神之物的文化內涵。因此,蒙古族用馬奶當作聖潔、辟邪之物。譬如,老母親用勺子把酸馬奶向天灑散,祝福遠出的孩子和親戚朋友壹路平安。

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每年壹次舉行慶賀牧業大豐收的傳統盛會——那達慕大會,其中必有的壹個項目就是賽馬。據史料記載,在草原上舉行賽馬的目的不是單純為了娛樂活動,而是為了更好地適應草原遊牧生活,馬的訓養給草原牧民的生活帶來了革命性的轉變。譬如,草原五畜中馬跑得最快,壹天就能跑到人徒步走路10天的路程,節省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和放牧時節省勞動力等。在草原放馬的過程中,套馬是壹項難度比較大的技術。所以,牧民們找最快的馬訓練成套馬專用馬。因此,草原上的牧人們都希望得到幾匹跑得最快的馬,這樣放馬人聚到壹起時比壹比誰的馬跑得最快。這種選快馬的活動,跟隨著歷史和人類生活意識的改變,逐漸變成了北方遊牧民族特有的傳統娛樂活動—賽馬。

遊牧民族信仰的喇嘛教中有壹些神的坐騎是草原五畜或者野獸。除此之外,還有馬等動物的演化物—即精神產物的虛擬動物。比如,麒麟和翼馬等既有靈性,又有神性。這也是草原人們追求速度而想象出來的精神虛構產物,表明遼闊大草原遊牧人們壹直追求向往的“速度感”。

北方遊牧民族自古有祭馬的民間風俗,流行世界各地。春祭馬祖,夏祭先牧,秋祭馬社,冬祭馬步。馬祖為天駟,是馬在天上的星宿;先牧是開始教人牧馬的神靈;馬社是馬廄中的土地神;而馬步為馬災害的神靈。

古代北方遊牧民族之壹契丹族民間信仰白馬神。相傳古時有壹神人乘白馬浮土河而東,有天女駕青牛車泛潢水而下,至木葉山,二水合流,神人與天女結為夫婦,生子8人,繁衍為契丹八部。契丹以白馬取象天神,每次行軍或春秋時祭祀,必殺白馬青牛以祭天地。

三、關於馬的民間敘事

民間敘事既是民眾創造的壹種精神產物,也是民眾的日常行為方式的反映。單從行為方式上考察馬的敘事的意義僅在於民眾談馬的文化含義,無法給予全面系統的詮釋。馬之所以能夠成為民間敘事中的壹個文化意象,與遊牧民的日常生活關系相當密切。關於馬和其他動物的民間敘事,體裁上使用了史詩、神話、傳說、故事和歌謠等多種形式。遊牧民族關於馬的象征性體裁可分為兩類,壹類是民間故事中的馬,另壹類是俗語中的馬。民間故事裏的馬,有的象征宇宙力量,有的象征靈魂的使者。各種散見於神話中的白馬、黃驃馬、黑駿馬都有不同的象征意義,有時馬還能預示天君的誕生或國家的滅亡。同樣,俗語中的馬,象征性也很豐富。總之,遊牧文化中,馬的象征意義包括神聖、辟邪、權威、天君下降、靈魂使者、祭物和吉祥等諸方面的內容。據不完全統計,關於蒙古族傳統樂曲馬頭琴的傳說就有十二種以上。目前最廣泛流傳的是《馬頭琴的傳說——蘇和的白馬》。故事的中心內容是:在很早以前有壹位貧困牧民的兒子,名叫蘇和,他和年邁的額吉(母親)靠著幾十只羊維持生活。

有壹天蘇和趕著羊往回走,路上遇見壹匹剛生下來不久的白色小馬駒在掙紮。附近不見馬駒的主人和母馬,小蘇和擔心小馬駒被狼吃掉,他就抱回家裏,在老額吉和蘇和的精心飼養下救活了小馬駒。日月如梭,小馬駒很快長成了壹匹駿馬,全身的毛就像白緞子壹樣閃閃發光,人見人愛,贊嘆不已。

有壹天夜裏,小蘇和被壹陣激烈的馬嘶鳴聲驚醒。他飛身起來跑到外邊壹看,原來是壹匹狼想偷襲羊群,而小白馬正在抵擋著,不讓狼靠近羊群。狼壹見人就逃跑了。蘇和回頭看小馬駒渾身是汗,濕淋淋地站在那裏。這時蘇和才明白,不知小白馬用多長時間拼命保護才使羊群得以安生。他摟著白馬的脖子說道:“小白馬駒啊!妳是蒼天賜給我家的天使,謝謝妳……”從此,蘇和更加疼愛自己的小白馬駒了。

春天到了,王爺府向草原人民發布了召開那達慕的消息。主要舉行摔跤、射箭、賽馬比賽。蘇和也騎上自己心愛的白馬參加了賽馬比賽。英姿颯爽的少年騎手們,跨上馬背揚鞭奔馳。最先跑到終點的是蘇和的小白馬。王爺見它立即喊到:“把那個騎白馬的小孩子,立即給我叫到臺上來”。蘇和精神抖擻地走到王爺跟前。王爺見他是個窮孩子,馬上拉下了臉說:“我給妳三個元寶,把妳的馬給我留下,走吧!”蘇和聽後忍不住內心的氣憤大膽地說道:“王爺,我是來賽馬的,而不是來賣馬的!”王爺聽後非常生氣,大聲喊到:“妳這個窮鬼還敢跟我頂嘴?來人!把這個窮小子給我重打壹頓!”

王爺的話音剛落,棍棒加馬鞭劈裏啪啦地落在了蘇和的身上,小蘇和昏過去了。王爺趁機搶走了蘇和的白馬,耀武揚威地打道回府。

王爺得到了壹匹良駒非常得意,想在眾人面前顯示壹下,便騎上了小白馬,可是沒等王爺騎上,白馬就猛的撂起蹶子,壹下把王爺掀翻在地。小白馬從人群中穿出飛快地向自己家奔去。王爺怒不可遏下令道:“快,快,快把它抓住,如果抓不住就射死它”。

王爺剛下命令,箭頭就像雨點般地射向小白馬。可憐的小白馬穿過雨般地箭跑到親愛的主人面前悲慘地死去。小白馬的死給蘇和帶來了無限的痛苦,他日夜思念著小白馬,不思飲食。有壹天他夢見了小白馬,並緊緊地抱住它的脖子。小白馬用極其溫柔的聲音向他說道:“親愛的主人,請用我的筋骨、鬃尾制作壹件樂器(琴)吧!好來解除妳的憂愁!”

蘇和按照小白馬托的夢做出了壹件樂器,琴桿上端按上了雕好的馬頭。從此以後,馬頭琴就成了草原上牧民最喜歡的樂器。它那悠揚動聽的琴聲解除人們的疲勞,越聽越想聽,再也離不開它了。

這故事體現社會現象的題材,過去的蒙古王爺的馬群是數不盡的,是以凹地來量馬群,而這個王爺單單去搶壹個窮孩子的馬,描述當時的不管什麽階層的人都想望得到這種既跑的快又有靈性的神氣馬。

四、馬的造型藝術

民間信仰、民間文學和民間文藝都屬於民眾創造的無形文化。現在,民俗學界把民間造型藝術分成十二生肖動物系列、吉祥動物系列、生活系列三類。在北方遊牧民族生活中關於馬的民間造型藝術很多。國內外研究馬文化的學者都認為遊牧民族馬的造型藝術是馬造型藝術的起源。通過巖畫的研究進壹步了解,北方大量發現的巖畫中最早出現的“史前藝術”形式中就有馬形象。這就體現當時的遊牧民族中已經萌發了馬的造型藝術,表現對馬的崇拜心理的特征。後來,隨著遊牧人民的精神世界的發展而演變,逐漸形成造型藝術。還有些學者認為在亞洲國家的美術造型中,馬是生命力比較強的動物。譬如,在蒙古族居住地區廣泛流行的畫《無畏》中馬在暴風雨中站在懸崖邊上大無畏表情。該繪畫描繪在草原上的惡劣環境條件下,遊牧人民勇敢的面對生活,克服壹切困難的精神面貌。同時,也表明遊牧人民的聰明智慧和豪放的性格。那木蘇瑞的《八駿圖》是在綠色的大草原上8匹金黃色駿馬安靜地生息,該畫是盼望安靜幸福的草原遊牧生活的生動寫照。

總之,在遊牧生活中蒙古族馬文化的深刻影響,不僅體現在人類生活、習慣等方面,而且在其他各個領域也能體現出來。可惜的是有些原始的馬文化現已逐漸的被淡薄化。挽救蒙古馬,弘揚蒙古族馬文化、促進馬產業,是成為振興民族產業,弘揚民族團結的大好舉措,也是振興地方經濟的大事,是每壹個草原遊牧民族後代的神聖義務。

成語

馬不停蹄:形容不間斷地進行。

馬齒徒增:比喻年齡白白地增長,而學問沒有長進,事業沒有成就。

馬到成功:形容壹上陣就打勝仗。也形容很容易地取得成功。

馬放南山:比喻不再作戰,天下太平。

馬馬虎虎:草草率率,隨隨便便。形容辦事草率。

按圖索驥:意為照圖上的馬雲尋找。原比喻辦事拘泥於教條,現指按照線索支尋找事物。

老馬識途:比喻富於經驗的人在工作中熟悉情況,容易做好。

害群之馬:比喻危害集體利益的人。

金戈鐵馬:指戰爭,也形容戰士們的雄姿。

青梅竹馬:形容男女兒童天真無邪,在壹起玩耍長大。

走馬觀花:形容得意、愉快的心情。現表示匆匆看過。

故事

古人說過,在天上行走的沒有比得上龍,在地上行走的沒有比得上馬。馬,是軍隊的根

本,國家最大的資本。雖然馬對現在社會來說,已不如古代那麽重要,但是它那雄壯、駿逸

的身影卻深印在人心中。

馬在古代常被人用來比喻某事或某人,因此流傳下來的典故也不少,妳願意當個伯樂來

欣賞這些駿馬嗎?

得寵的馬兒

楚莊王是個愛標新立異的人,他非常寵愛壹匹馬,他給那匹馬穿上用五種裝飾而成的錦

衣,並且將它養在富麗堂皇的房子裏,還給它睡沒有帳幕的床,它吃切好的蜜棗乾。

楚莊王派了五十位仆人專門服侍這匹馬,將它照顧得無微不至。可是這匹養尊處優的

馬,竟然因為太過肥胖而死了。楚莊王當然是非常的傷心,他決定要大臣們為這匹馬辦喪

事,並且想要用大夫的禮儀來葬馬,優孟聽到這件事,就飛也似地走進宮殿中,號啕大哭,

楚莊王覺得很奇怪,就問他說:“妳有什麽事哭得這麽傷心?”

優孟回答:

“聽說大王的愛馬過世了,憑楚國這樣的大國,卻只用大夫的禮儀來葬大王的愛馬,這

未免太草率了!請大王用君王的禮儀來葬它,這樣壹來,天下諸侯都會知道大王原來是壹個

賤人貴馬的人啊!”

楚莊王聽了,才恍然大悟的說:

“我的過錯,難道已經大到這種地步了嗎?”

超級伯樂

春秋時,秦穆公是五霸之壹,乃是能控制世局的傑出人物。

有壹次,秦穆公問伯樂:“妳是天下第壹等相馬的人,有沒有可以繼承妳的子弟?”

伯樂微笑:

“我的兒子壹個個都是平凡庸俗的人,恐怕沒有鑒賞天下良馬的能耐,大概只能稍稍辨

識馬的好與壞罷了!因為好馬能筋骨辨別出,但是“天下的馬”的相法卻是好像有、又好像

沒有的令人無法捉摸,我那幾個笨兒子,是沒有這種知馬的功力啊!………………不過我知

道有壹個名叫方九臯的人,有鑒賞馬的特殊力能,超過我很多。他的個性淡泊,常常替人做

工或是自己砍柴為生,但是他特別喜歡相馬。要是您不嫌棄的話,我很樂意為妳引見這個

人。”

穆公聽了,非常高興,馬上對伯樂說:

“我正需要這樣的人才,就請先生為我引見,越快越好。”

穆公接見方九臯後,就命令他出去尋找天下的良馬。過了三個月後,方九臯才回來見穆

公,穆公問他說:

“先生找到的是什麽樣的馬啊?”

方九臯楞了壹下,才說:

“嗯……………!是匹黃色的雌馬吧?”

穆公帶著侍衛去看了看,結果馬廄中站的不是黃色的雌馬,而是黑色的雄!穆公覺得非

常失望,馬上把伯樂叫來問:

“妳推薦的方九臯並不像妳所說的那麽好,而且還有點笨笨的呢!甚至連馬的色澤、雌

雄都分不清楚,那裏有什麽不能去認識‘天下的馬’呢?”

“其實您批評方九臯不認識馬的地方,正是他識馬的才能啊!他所看到的是壹匹馬內在

的美好才能,而不是外在的形態。他的相馬法是超越馬的軀殼,直接認識本質的高妙境界

啊!”伯樂說。

果然,方九臯帶回來的馬,經過審試後,證實是匹超越群馬的“天下之馬”!

  • 上一篇:贊美美食的句子大全精選35句
  • 下一篇:過年“大掃除”的寓意與思考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