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花毽是非遺。
踢花毽是我國民間傳統運動,有上千年的歷史,需要用下肢做接、落、跳、繞、踢等多種動作來完成。其中山東青州的花毽以花樣繁多聞名,早在2011年就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丟沙包是地方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證明,踢毽子起源於我國漢代,盛行於六朝、隋、唐。2011年5月23日,苗畫經國務院批準列入國家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省青州市申報的花毽入選,列入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毽球從中國古老的民間踢毽子遊戲演變而來,是中國民族傳統體育寶庫中的壹顆燦爛的明珠。
歷史起源
毽球在花毽的趣味性、觀賞性、健身性基礎上,增加了對抗性,集羽毛球的場地、排球的規則、足球的技術為壹體,是壹種隔網相爭的體育項目,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1984年,原國家體委將毽球列為正式比賽項目,並組織了全國毽球邀請賽。
毽球運動在北京、湖北、山東、廣東、上海、陜西、河南、山西及東北各省廣泛開展,各地相繼組織了各種類型的毽球比賽,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參加到了這項活動之中,充分顯示了毽球運動的強大生命力。至清末踢毽子已達到鼎盛時期,參加的人越來越多,不僅用來鍛煉身體,而且把踢毽子和書畫、下棋、放風箏、養花鳥、唱二黃等並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