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蹇先艾的鄉土情結

蹇先艾的鄉土情結

返觀20世紀上半期中國新文學作家群,貴州籍作家寥然可數,蹇先艾幾乎是壹顆孤星。其創作中纏繞的“貴州情結”,是彰顯其創作個性和價值的重要因素,理應受到關註這塊土地者的珍視。蹇先艾雖是貴州遵義籍人,但1906年生於四川越雋縣,1915年才隨官任期滿的父親回老家定居。1919年13歲時,由父親送到北京讀書,蹇先艾在貴州常住不過4年多,其間,蹇先艾主要是在家讀書,沒有太多的機會接觸社會,蹇先艾的創作是在異鄉的孤獨和喪親的痛苦中開始的。貴州不過是他“借以紀念從此闊別的可愛的童年。”(《朝霧·序》)的壹個載體,故第壹部小說集《朝霧》,洋溢著田園牧歌的情調,並夾雜著悵惘、憂愁的情緒,抒情性很強。

1928年蹇先艾返鄉結婚。這次返鄉促進了蹇先艾對貴州較為全面的了解,擴展了蹇先艾小說創作的視野和題材範圍。也促成了他對貴州面貌的真實言說。1928年到1937年間的創作達到了壹定的社會深廣度。這些作品集中反映了20世紀上半葉貴州地方社會的現實圖景。文本風格上,蹇先艾完成了從抒情到寫實的轉換,《鹽巴客》、《貴州道上》都可以算是現實主義佳作,是真正能代表蹇先艾鄉土寫實成績的作品。

然而蹇先艾不可能像壹個局外人壹樣,對這塊土地純然的“客觀”。在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地烘焙出來的蹇先艾,難免用現代知識者的眼光審視封閉、落後的貴州,無奈這片“被看”的鄉土同時又是作家自己的故土,中國傳統文化中眷戀故土的美好情愫以及作家漂泊生活中尋覓精神家園的需求使他不能滿足於旁觀式的審視,他要融入。然而理性認知所帶來的與故鄉的心理距離和自己身上帶回的異質因素(從服裝、談吐到思想),迫使他體味和鄉土情感上的陌生,自覺到自己成為故鄉中另類的尷尬,鄉情依在,但鄉愁變成了鄉怨。此類作品便透露出壹種反諷的意味。

這是蹇先艾小說中出現的第三類鄉土敘述。事實上這種對鄉土的“在”而“不屬於”關系,深刻的反映了現代知識者面對中國鄉土的壹種***時性體驗

  • 上一篇:走出熟人社會,我們如何去信任
  • 下一篇:運動有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