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裏面的觀點。
《論報紙不會消亡 》
作者:曾 嘉,李習文,師獻興
南京政治學院學報 2006年 第6期 22卷
部分內容摘要:
報紙不會消亡。這不僅是因為,來自廣告收入、
新媒體競爭、讀者興趣等方面的質疑、依據和證據並不充分,還遠不能宣告報紙的末日,更重要的是,報紙有著其他媒介不可代替、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傳播特質。
同為傳播新聞,與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相比,報紙最為明顯的差異是它的平面性。“媒介即信
息”,以紙為介質的平面傳播,使得報紙可以方便和自然地嵌入人們的生活,較少地受到物質技術條件的制約,不需要受眾預先壹次性支付大額成本;其次,作為較為單壹的傳播符號系統,靜態的文字和圖片具有特有的抽象性、莊重性,具有較大的想象空間,最能負載理性信息,最能促進受眾的主動思考。甚至從生理和健康的角度看,報紙都較之其他媒介更為有益。然而這還遠遠不是報紙傳播特質的全部。
報紙是歷史最為悠久的大眾媒介,也是最能使
人產生歷史感的媒介。無論是作為壹種傳播媒介或信息組織方式,還是對於壹份具體的報紙,它都負載著傳統和文化,負載著集體記憶。有人說報紙就是壹個國家文化的壹部日記,它默記著民的文化演化與變革的軌跡,預示著文化進化和傳播的基本趨勢。因此,讀報,作為壹種行為,即使是單純為了獲取信息或者消遣娛樂,也同時是壹種能延伸入歷史深處的文化姿態,是文化身份“確認”和“展示”的壹種途徑。
面對未來,報紙單壹的“印刷在新聞紙上的文字
和圖片”的形式和面貌可能會有所改變,但是報紙的傳播方式卻具有恒久的價值,無論是現在和將來,既是普通受眾所必需,也是廣告商所無法忽視的。這也註定了在新興媒體面前,報紙報業不會是命中註定的失敗者。
當今,報紙報業產業發展面臨著時代提供的重大
機遇。壹是市場機遇。中國經濟高速穩定增長,市場越來越活躍,宏觀經濟預期樂觀,使得報紙報業所要面對的市場十分廣闊。2006年5月在北京召開的第七屆世界傳媒經濟學術會議上,國家新聞總署副署長石峰指出,文化產業已成為“十壹五”的支柱性產業,特別是“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九億人口的農村人口被激活”〔4〕,原來的市場盲點和空白點,將成為報紙報業新的生長點。二是政策機遇。2005年8月,國務院頒布了《關於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幹決定》,
支持非公有資本介入傳媒業,並將傳媒產業資金進入的範圍進壹步規範化和明細化,在“準入”和“禁入”之間劃了壹條清晰的邊界。2006年1月,中***中央和國務院頒布了《關於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幹意見》,強調要形成科學有效的宏觀文化管理體制,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產和服務的微觀運行機制,形成以公有制為主、多種所有制***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形成統壹、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形成完善的文
化創新體系。文化體制改革,為報業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也使報紙報業的產業發展得到了規範。
其實,報紙的人力密集,是高智人力密集;人均產出的經濟效益低,但以這“壹低”為代價,換
取的是信息產出的“三高”:可信度高、專業性高、穩定程度高;報紙定期發行,然而正是由於采編流程的嚴格規範,信息核實和進行深度挖掘所需要的時間、人力、機制才能得到保證;報紙互動性不強,但替受眾進行了信息初選,提高了受眾的信息接受效率;內容主要集中於新聞,較為單壹,卻更能聚焦於社會重大問題,不至於被淹沒於眾生喧嘩和娛樂中;等等。這些在信息提供質量和信息服務水平上的優勢,集中起來是兩點:壹是報紙最能提供深層次信息(理性和觀點),二是建設性和推動決策的能力強,在維護社會主流意識、展開對社會事務的理性討論、形成相對的***同的行動意誌上獨具優勢。因此,報紙要以辦
報理念的改進為抓手,以“主流”和“影響力”為指向。
《報紙會不會消亡》
——張朝陽與喻國明的對話錄
2000年 北京青年報
部分內容摘要:
喻國明(以下簡稱喻):報社給咱們出了壹道難題,在知識爆炸的信息時代,很難準確預測新找尋了壹塊陣地。今天又出現了網絡,這也是
壹種新媒體,而且是更先進的媒體,但即使再先
進,也不會把報紙完全吞掉。
張:喻老師稱網絡為壹種新媒體,我很贊同。但實際上網絡的作用已遠遠超出了媒體的
範疇。在發達國家,它已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
品。比如出行、購物、家政服務,到網上壹查便
知,這是報紙以及廣播、電視所無法比擬的。拿
我們搜狐公司來說,壹些老客戶已把這個網站當成摯友,遇到難題首先想到搜狐。
張:人類在演化,科學技術也在演化。要想
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慣關鍵要“從娃娃抓起”。當
我們的下壹代,甚至再下壹代,從小時候便讀電
子讀物時,他的感覺肯定與“看圖識字”不同。到那時,網絡媒體無疑是第壹媒體,我們的社會也已進人了網絡數字時代。
喻:據我研究,判斷壹個媒體是否是主流媒
體有三個條件。壹是它所覆蓋的規模,二是它所
探求的內容是否是社會焦點、熱點問題,三是能
否影響人們的生活觀念。從以上三點來看,報紙
都不輸給網絡。
喻:在相當長時間內,廣告商仍將信賴報
紙。即使網絡極為發達後,辦報人也有應對手
段。目前的特型廣告就能說明問題。
張:就廣告覆蓋而言,我覺得網絡比報紙有
優勢。如果不是純廣告人,打開壹張報紙,首先
會看新聞等內容,讀完新聞後才會順便看壹眼
廣告,更何況整版廣告會讓人壹翻而過根本不
看。網絡則不同,顯示屏小於報紙版面,廣告更
直接更強烈地刺激人的視覺,從而形成更為強
烈的沖擊力。廣告商如果認識到這個優勢,網絡
的發展前景就會更大。如果網絡廣告的刊載率
超過報紙廣告,網絡也就成了當之無愧的第壹
媒體。
喻:我想到時候報紙也會有相應的對策。目
前的報紙上就已經有了特型廣告,廣告的位置
已無所不在。我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廣告商依
然會信賴傳統媒介。即使到了網絡極為發達的
時代,報紙廣告也會有強大的生命力,因為有長
期的經驗,辦報人操作起來得心應手。
張朝陽:網絡比其他任何媒體都讓人著迷。
喻國明:網絡傳遞信息無人把關,有明顯的副作用。
張:網絡新聞傳播大大擴展了人們的空
間,改變了傳統的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
交往的方式。通過網絡,哪怕相隔千山萬水,人
們仍然可以“早相見,晚相聞”。那些趣味相投
的人,在網絡這個虛擬的電子空間裏,組成壹
個個特殊的“電子社區”,每天每時都可以談論
他們***同感興趣的話題。這種對個人興趣最大
可能的滿足,必然會大大強化個性、強化特殊
性,這就可能導致某些人對自己興趣以外的事
無興趣,甚至到無知的地步。能讓人如此著迷
的恐怕只有網絡。
喻:顯而易見,這種傳播結構,使傳統新聞
媒體的主流與地位和“把關人”的權利受到巨
大的挑戰。傳統媒體從新聞信息源到新聞傳播
所經歷的選擇、過濾、把關、審核的過程在網上
被省略了。壹個人人都可以是新聞記者,人人
都可能進人世界信息系統的傳播環境,必然會
與現存的新聞概念發生激烈的沖突。人人都可
以參與新聞的傳播,而不可能人人都具有職業
道德,也難保證每個人都受到過新聞專業的嚴
格訓練,通過他們所傳遞的信息,很難說是真
正的新聞還是無知之見。人人都可以掩蓋自己
的真實身份,這也為某些缺乏公德、別有用心
都提供了可乘之機。
PS :張朝陽,搜狐CEO
喻國明 人大教授 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