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達斡爾族的風俗

達斡爾族的風俗

達斡爾族的習俗 達斡爾族的傳統住房多以松木或樺木棟梁為房架,土坯或土垡為墻,裏外抹幾道黃泥,頂苫房草,二間、三間、五間不等。二間房以西屋為臥室,東屋為廚房;三間或五間的以中間壹間為廚房,兩邊的為居室。房子壹般都坐北朝南,註重采光,窗戶多是達斡爾族房屋的壹大特點。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東、北三面建有相連的三鋪大炕,俗稱“蔓子炕”。蔓子炕保暖性能好,是達斡爾人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設施。達斡爾人的居室以西屋為貴。西屋又以南炕為上,多由長輩居住,兒子、兒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東屋,西炕則專供客人起居。炕面大都鋪葦席或毛氈等。如今,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條件的改善,磚瓦房正日益增多,不過,使用火炕等起居習俗仍深受達斡爾人的喜愛。 阿涅節,是達斡爾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從進入臘月開始,人們便開始為春節而忙碌,準備過年用的各種食品。 庫木勒節,庫木勒即柳蒿芽,野菜可食用。每年五月,成群結隊的達斡爾族男女老少,深懷感恩之心,興高采烈地去采集柳蒿芽並歡歌勁舞。舉行傳統的體育競賽,其樂融融。 抹黑節(闊德格?烏都日),正月十六為抹黑日,是達斡爾族傳統節日之壹,達斡爾族的“闊德格?烏都日”來源於達斡爾族春節,達斡爾族視同除夕至正月十五都是春節。 達斡爾人對男婚女嫁非常重視,形成了內容豐富、特色獨具的傳統婚姻習俗。壹夫壹妻制婚姻,在達斡爾族中產生很早,並壹直傳承到今天。歷史上,達斡爾族實行並不嚴格的族內婚,通婚範圍主要在本民族內部,即以異姓成員為通婚對象。後來,由於與鄂溫克族、蒙古族、滿族、鄂倫春族和漢族等民族長期相鄰而居,,同其他民族之間的通婚也得到允許。氏族外婚制度是達斡爾族婚姻習俗方面的又壹項基本制度。同壹哈拉(氏族)、莫昆(家族)的男女因為有血緣關系、為同壹父系祖先的後代而嚴格禁止互相通婚。為保持親戚間穩定的倫理關系,達斡爾人雖然允許部分有親屬關系的人通婚,但是要求雙方輩分必須相同,嚴格實行同輩婚。同時,入贅婚比較普遍。男人入贅女方後,所生子女仍屬父親的“哈拉”,女婿在嶽父家只從事勞動,並無繼承女方財產的權利。 新中國成立前,達斡爾族的封建禮教和道德觀念根深蒂固,父母包辦婚姻被看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青年人沒有自行選擇配偶的權利,也不能進行自由的婚前社交活動。其傳統婚姻習俗,通常包括擇偶、定親、過禮、結婚等程序。人們選擇配偶講究年貌相當、門當戶對。在年齡方面要求男女雙方大致相近,男方與女方同歲或比女方大壹歲至三歲均可。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婚姻法》的頒布和實施,傳統婚俗中的封建包辦、買賣婚姻被徹底廢除,青年男女可以通過自由戀愛為自己選擇稱心如意的配偶。 達斡爾族傳統房屋建築的主要形式叫“雅曾格日”,是壹種起脊式的、土木結構的草正房。達斡爾族的草正房以兩間的居多,其次是三間的,住五間的較少。達斡爾人講究住屋與廚房分離布局的習尚。 如果是兩間房,則以西屋為居室,以東屋為廚房;如果是三間房,通常以中間屋為廚房,東西兩間住人。居室內南西北三面盤有相連的火炕,俗稱“彎字炕”。 達斡爾族家庭壹般不設火爐,秋冬季節防寒保暖靠火炕。達斡爾人在廚房北墻處,盤有壹個池式火炕,叫“額魯格”,用來幹燥糧食。達斡爾族的草正房舒適講究,寬敞明亮,堅固耐用,冬暖夏涼,以多窗著稱。壹座兩間的草正房,西屋南墻有三扇窗,西墻有兩扇窗,東屋房門兩側各有壹扇窗,***有七扇窗。 如果是三間的草正房,通常有窗十壹扇。窗多不僅擴大了采光面積,而且有利於空氣的流通,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天棚和四壁上面裝飾著雞、鳳、鵪鶉以及狩獵等各種圖案、剪紙,有的直接把雉羽、帶花絲的皮毛貼在墻上,作為點綴。 以敬老、互助和好客為......>>

達斡爾族有什麽民風民俗 達斡爾族歷史悠久,是祖國北疆的開拓者和保衛者之壹。據史學家考證,達斡族早年遊牧於額爾古納河、鄂嫩河等地,屬契丹人後裔。17世紀初,南遷到黑龍江南岸及嫩江平原,他們與鄂溫克族、鄂倫春等民族壹起,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祖國北疆邊陲。 達斡爾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傳統上有文化的達斡爾族人文字多用滿文。 達斡爾族的曲棍球運動享譽全國,被譽為“曲棍球之鄉”。我們報道組的成員施芳兩年前就曾對此作過專門的報導,故地重遊,又有壹番意味。  達斡爾族有著燦爛的傳統文化和獨特的民族風情,是中國民族文化中的壹朵奇葩。博物館內豐富的系列民俗風情展,如“大勒車”、“華達”婚宴、下鹿旗、頭飾等,讓我們對這壹性格忠勇、勤勞儉樸、重禮儀、善創造的少數民族又有了更深的認識。

達斡爾族有哪些節日和風俗習慣 達斡爾族簡介

達斡(wò)爾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壹,主要分布於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壹帶;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達斡爾族也有分布於俄羅斯(石勒喀河與伯力壹帶),俄羅斯稱相關地區為達斡裏亞,即外貝加爾。

達斡爾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有布特哈、齊齊哈爾和新疆三種方言,文字上清代使用滿文,稱為達呼爾文,現使用拉丁字母拼寫的新達斡爾文。

達斡爾族的節日

阿涅節

阿涅是達斡爾語,意為大年,達斡爾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壹日舉行,節期十五天。初壹早晨,人們梳妝打扮,先向天神、娘娘神、竈神及祖神燒香叩拜。祈求庇佑和恩賜豐年,再向長輩行敬酒磕頭禮並接受老人們的新年祝福。做第壹頓年飯(餃子)時,或包進壹根紅線,認為吃到者會長命百歲;或包進壹枚硬幣,認為吃到者不缺錢花。內蒙古等地達斡爾族還俗以包進八個小面團或壹攝面粉,分別象征八女滿堂和心地善良。早飯畢,青年男女各由同輩兄長帶領,逐戶拜年。若某家長輩過世未滿三年,晚輩拜年者要向設在南炕的靈位磕頭敬煙。初二至初五外出拜年。阿涅期間,婦女聚在壹起,喜跳民族舞蹈“魯日給勒”,少女們則擺玩“哈聶卡”(紙人)或“薩克”(踝骨),成年男子舉行賽馬等活動,少年男子則要分成兩隊,舉行“坡列”(曲棍球)比賽,晚上還要舉行火球比賽。

抹黑節

正月十五鬧元宵,這是全國人民都開心熱鬧的日子。而對達斡爾族同胞來說,他們還有壹個更加歡樂有趣的正月十六“抹黑節”――達斡爾族傳統節日。據傳說,每年農歷正月十六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視,人們互相往臉上抹黑,是為了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傳到人間,使小麥豐收,百姓平安。按照達斡爾族的風俗,這壹天族裏的長者都要早早起來,給每個族人的額上抹上壹個黑點。年輕人手塗抹油的鍋底黑灰,爭相塗抹在對方臉上,以此互相取笑逗樂。因此,這天早晨,少男少女們的面孔,常被抹得黑油油的。達斡爾人認為,這種抹黑娛樂,象征著吉祥、好事不斷。

敖包沃貝

敖包沃貝,達斡爾語即敖包祭。達斡爾族傳統節日。每年春秋兩季各擇吉日舉行壹次,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壹帶達斡爾族則選定每年八月十八日舉行,節期壹天。敖包,即高崗或山上用石塊堆積而成的圓錐形祭壇,在達斡爾族心目中,它象征著民族保護神或山神。屆時,人們身著禮服,擡著供品,聚集在敖包周圍。先在敖包上插立帶有青枝綠葉的柳樹或樺樹枝,象征五谷豐盛、六畜興旺。祭祀時,以煮熟的牛、羊、豬肉為供品,並向敖包祭酒白酒、奶酪,張掛各色彩旗、布條。爾後,在敖包四面點火焚香,主祭者巴格其(薩滿助手)朗讀祭文,薩滿圍繞敖包唱求神歌,跳吉祥舞,參加祭祀者齊向敖包叩拜,祈禱風調雨順、家畜平安。祭畢,大家***食祭品並進行摔跤、賽馬、射箭、歌舞等娛樂活動。

端午節

達斡爾族端午節又稱五月節。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這壹天,人們紛紛早起,前往江河沐浴,或以野外露水擦臉,並采艾蒿插於耳畔和衣冠上,以求壹年身無疾病。此日中午,各家要吃餡餅、餃子或蕎面。爾後,婦女們成群結夥,挎框提籃,到江河兩岸采集喜食的“坤必樂”(壹種美味野菜)。i少年們則舉行“坡列”(曲棍球)比賽。

二月二

達斡爾族二月二於每年農歷二月初二這壹天,人們吃豬頭肉,有些地方吃餡餅,禁忌做針線活,以為此日碰針線會得骨節病。

臘八節

達斡爾族臘八節於每年農歷臘月初八這天,人們停止勞動,以“尼基”(即蕎麥米磨成粉,籮後留在籮上的粒狀部分)做成酸奶粘粥,再拌奶汁(或奶油)食用。......>>

達斡爾族這個民族有什麽風俗習慣 達斡爾族的傳統住房多以松木或樺木棟梁為房架,土坯或土垡為墻,裏外抹幾道黃泥,頂苫房草,二間、三間、五間不等。二間房以西屋為臥室,東屋為廚房;三間或五間的以中間壹間為廚房,兩邊的為居室。房子壹般都坐北朝南,註重采光,窗戶多是達斡爾族房屋的壹大特點。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東、北三面建有相連的三鋪大炕,俗稱“蔓子炕”。蔓子炕保暖性能好,是達斡爾人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設施。

達斡爾人的居室以西屋為貴。西屋又以南炕為上,多由長輩居住,兒子、兒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東屋,西炕則專供客人起居。炕面大都鋪葦席或毛氈等。如今,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條件的改善,磚瓦房正日益增多,不過,使用火炕等起居習俗仍深受達斡爾人的喜愛。

達斡爾族有什麽民風民俗 達斡爾族歷史悠久,是祖國北疆的開拓者和保衛者之壹。據史學家考證,達斡族早年遊牧於額爾古納河、鄂嫩河等地,屬契丹人後裔。17世紀初,南遷到黑龍江南岸及嫩江平原,他們與鄂溫克族、鄂倫春等民族壹起,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祖國北疆邊陲。 達斡爾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傳統上有文化的達斡爾族人文字多用滿文。 達斡爾族的曲棍球運動享譽全國,被譽為“曲棍球之鄉”。我們報道組的成員施芳兩年前就曾對此作過專門的報導,故地重遊,又有壹番意味。  達斡爾族有著燦爛的傳統文化和獨特的民族風情,是中國民族文化中的壹朵奇葩。博物館內豐富的系列民俗風情展,如“大勒車”、“華達”婚宴、下鹿旗、頭飾等,讓我們對這壹性格忠勇、勤勞儉樸、重禮儀、善創造的少數民族又有了更深的認識。

各族的風俗習慣簡介 阿昌族

風俗習慣

阿昌族份蘇阿昌族男子穿藍、白色或黑色對襟上衣,下穿黑色褲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婦女服飾因地而稍有不同,每逢節日盛會都喜歡佩戴各種銀飾。已婚婦女壹般穿裙子,上穿窄長袖對襟衣,用青布包頭;未婚婦女穿長褲,上身為淺色對襟衣、盤辮。食物以大米為主,還有薯類、蔬菜、肉類等,嗜酸性食品。過去青年男女有嚼檳榔的習慣,牙齒往往被染成黑色。住房多為磚瓦、木石結構的四合院建築,正屋住人,兩邊廂房樓上堆糧食等生活資料,樓下是豬圈、牛欄。村寨內房屋較整齊。寨間交通要道壹般都是石板或碎石路,往來方便。男子出門隨身攜帶褙袋和長刀。男女都習慣肩挑貨物,長途運輸多用騾馬。阿昌族壹般是壹夫壹妻制的小家庭,婚前戀愛自由,盛行“串姑娘”,但婚姻締結由父母包辦。過去壹般是同姓不婚,但長期以來與漢、傣等族通婚的卻較普遍。盛行夫兄弟婚的轉房制度。寡婦可以改嫁,但不能帶走夫家財產,其子女亦歸夫家扶養。人死後壹般行土葬,非正常死亡的必須火葬。

阿昌族人民性格開朗,又十分講禮好客。他們待客禮儀中盛行使用茶壇,這是壹種煮茶的土陶用具。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會先拿出酒壺倒上壹小盅酒為來客洗塵,隨後又拿出茶壇,放上茶葉,倒上開水,放到炭火上煮壹會,煮好之後倒進茶杯裏,主客壹道喝茶交談。

白 族

風俗習慣

白族基本上實行壹夫壹妻的小家庭制。兒子成婚後即行分居,父母壹般從幼子居住。在地主階級中,有少數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婚姻壹般由父母包辦,要門當戶對。有女無兒的可以招贅,無兒無女的也可以抱養同族弟兄的子女(過繼)或養子。贅婿和養子要改名換姓,才能取得財產繼承權。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元代以後,因受漢族的影響而改為土葬。喪葬儀式壹般比較隆重。

平壩地區白族人民主食稻米、小麥,山區的則以玉米、養子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於腌制火腿、弓魚、油雞棕、豬肝酢等菜肴,又喜吃壹種別具風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絲,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還喜喝烤茶。

白族服飾,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頭纏白色或藍色的包頭,身著白色對襟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肩掛繡著美麗圖案的掛包。大理壹帶婦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絲絨領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系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繡花的“百節鞋”,臂環扭絲銀鐲,指帶琺瑯銀戒指,耳墜銀飾上衣右衽佩著銀質的“三須”、“五須”;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繡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

白族住屋形式,壩區多為“長三間”,襯以廚房、畜廄和有場院的茅草房,或“壹正兩耳”、“三方壹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臥室、廚房、畜廄俱各分開。山區多為上樓下廄的草房、“閃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覺的地方常連在壹起。

保安族

風俗習慣

保安族人民的風俗習慣明顯地受到 *** 教教規的約束。同時,由於歷史上與鄰近民族長期雜居,在壹定程度上受到了外族文化,特別是回、漢民族的影響。

保安族的家庭,過去多為為家長制的大家庭。現在,已完全被壹夫壹妻制的小家庭所取代。家庭中父母為絕對權威,對子女婚姻實行父母包辦。解放前,保安族不與非 *** 民族通婚,而且不同教派之間通婚情況也罕見。習慣早婚。還要取得教主的許可。不過,這種情況現在已有所改變。男方從說婚到結婚,至少要送兩次彩禮,禮金很重。第壹次說親時,稱“定茶”;第二次在舉行婚禮前,稱為“幹禮”。結婚選在“主麻日”。新娘過門後,三天不吃夫家飯菜,而是......>>

民風民俗的達斡爾族 北方的達斡爾族有拜年的習慣,春節時,人們穿上節日盛裝,逐家走訪,互相祝賀。每家都備有蒸糕,拜年者壹進門,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漢語中與“高”諧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壹年中,生活水平進壹步提高。節日期間,達斡爾族還舉行歌舞、體育活動,壹直持續半個月。

達斡爾族的人口 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 ***有人口131992人。 據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達斡爾族總人口為13.24萬人,與10年前的'四普'相比,達斡爾族人口增加了1.09萬人,增長率為9.00%,平均年增長率0.83%。在達斡爾族人口中,城鎮人口有6.92萬人,占總人口的52.25%;鄉村人口6.32萬人,占總人口的47.75%。與10年前相比,達斡爾族城鎮人口比率下降了5.43個百分點。 據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在達斡爾族15歲及15歲以上的人口中,已婚比例為70.39%,初婚比例為59.89%,再婚的人數占3.68%,離婚比率為1.67%,喪偶比例為5.15%。 在1999年11月1日-2000年10月31日期間,全國達斡爾族出生人口為1090人(按長表推算),總和生育率為0.90。出生性別比為118.00,其中壹孩出生性別比為145.95,二孩出生性別比為18.18,三孩出生性別比為150.00。 在1999年11月1日-2000年10月31日期間,全國達斡爾族死亡人口為813人,其中:男性551人,女性262人。粗死亡率為6.15‰,其中男性為8.40‰,女性為3.94‰,嬰兒死亡率為14.19‰,預期壽命為66.80歲。 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達斡爾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和新疆 *** 爾自治區合計有122068人,這三個省(區)2010年達斡爾族人口占全國達斡爾族人口的92.48%,中國大陸的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都分布有達斡爾族人口。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梅裏斯達斡爾族區有達斡爾族人口41229人,內蒙古自治區達斡爾族聚居地呼倫貝爾市,2010年達斡爾族人口占內蒙古自治區達斡爾族人口的占90. 45% ,黑龍江省達斡爾族聚居地齊齊哈爾市,1982年該市達斡爾族人口占全省達斡爾族人口的70. 43% ,新疆 *** 爾自治區達斡爾族人口聚居地塔城地區,2010年占達斡爾族人口占全區達斡爾族人口的77. 55% 。 據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達斡爾族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內蒙古和黑龍江,***有12.08萬人,占達斡爾族總人口的91.24%。另外,達斡爾族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地區有遼寧和新疆。 莫力達瓦旗是素有“大豆之鄉”的美譽。1978年,全旗糧食總產量突破1億斤。1983年被國家商業部確定為商品糧生產基地縣。1989年,跨入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的行列。2002年,莫力達瓦旗糧食總產量達到12.42億斤,是1978年1.37億斤的9.07倍,是1958年0.859億斤的14.46倍,是1949年0.575億斤的21.6倍。2005年,莫力達瓦旗生產糧食16.3億斤。2005年,黑龍江省36個達斡爾族村的總播種面積達到36107公頃,其中種植糧食作物26881公頃,產糧113729噸;種植綠色特色經濟作物6831公頃,產量為8729噸;實現農業收入17062萬元,約占全年總收入的39.16%。 “哈拉”是達斡爾族的氏族組織,是以父系血緣關系為紐帶而結成的社會集團。每壹個“哈拉”都有自己的聚居地,例如,“郭博勒哈拉”居住於精奇裏江下遊支流布丹河流域,“敖拉哈拉”聚居在精奇裏江中遊支流提拉登河流域等。屬於同壹“哈拉”的人,均具有血緣關系,因而嚴格禁止通婚。各“哈拉”均有民主選舉的“哈拉達”(氏族首領),管理氏族內部事務。清朝末年,達斡爾人以“哈拉”為單位進行集體狩獵活動,是氏族組織***同生產、平均分配習俗的殘存。 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哈拉”的規模日......>>

  • 上一篇:路亞怎麽釣白條
  • 下一篇:這幾樣天然餌草魚最愛吃四大技巧釣到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