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貼窗花、楚劇、楊店高龍、安陸麒獅舞、三節龍跳鼓。
1、貼窗花
早在西晉時期,人們把正月初七定為“人日”。明代,剪紙藝術漸趨成熟,並不斷豐富發展,到了清代,又出現了雕花,即從剪刀發展為小刀刻鏤。新成立後,孝感雕花剪紙更像壹簇絢麗的山花,爭相綻放。
孝感雕花剪紙以其豐富的形象語言傳遞著傳統思想和古老文化。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使孝感雕花剪紙世代相傳,逐漸登上藝術殿堂,孝感也因此被譽為“剪紙藝術之鄉”。
2、楚劇
楚劇,原名黃孝花鼓。清代中葉,黃梅縣紫雲山、壟平山壹帶的茶農由兩人扮為壹醜、壹旦踏高蹺演出的歌唱形式流傳到黃陂、孝感兩縣。黃陂、孝感民間藝人受當時流行的清戲影響,乃去蹺而作平地演唱,形成表演故事的打鑼腔。
大約在清道光中期形成“黃陂腔、孝感調”的黃孝花鼓戲。1926年9月10日,漢口戲劇界籌組湖北劇學總會,在會上經劇界討論,將黃孝花鼓戲正式定名為“楚劇”。2014年,其成功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擴展名錄。
3、楊店高龍
楊店鎮是著名的“龍燈之鄉”。楊店龍燈,孝感稱之為“楊店高龍”,已列為孝感市第二批及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楊店龍燈的制作過程,在繼承祖輩積累的傳統工藝上,對紮制工藝進行了改進。由於選料考究、制作精細,故龍燈的色彩艷麗、姿態靈動。
全鎮有126條“龍燈”,玩龍燈壹般分為“鬧龍燈”、“紮龍燈”、“請龍燈”、“龍開光”、“練燈”、“會燈”、“迎燈”、“拜燈”、“送燈”(也稱“燦燈”)幾個階段。
4、三節龍跳鼓
三節龍跳鼓是流傳於雲夢縣伍洛鎮壹帶獨具特色的漢族龍燈舞,由當地漢族勞動人民世代相傳的古老祭祀舞蹈演變而來。三節龍燈分龍頭、龍身和龍尾三節,由三人表演,過去由舞燈三人站在石滾上或板凳上表演,後演變為廣場表演。
舞蹈以奇異浪漫的紮制塑型、新穎活潑的表演形式、粗獷豪放的舞蹈動作,展現出壹幅氣勢磅礴、火爆熱烈的民俗畫面。2011年其入選我國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5、安陸麒獅舞
麒獅舞流傳於涢水兩岸,歷史悠久。石河村壹帶的農民,喜歡走家串戶表演麒獅舞,還常將年節時祝頌吉祥喜慶的彩詞,融入其中。
表演時,麒麟與獅子相互逗趣,追逐嬉戲,憨厚、活潑地表演,把麒麟的詼諧、獅子的天真表現得淋漓盡致,有濃郁的生活氣息。2011年6月其被列入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