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船》講述的是:“代天巡狩”的王爺,祭祀海神,祈求平安。
《送王船》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明初時期,最晚也到清代雍正年間。2004年同安區西柯鎮呂厝村送的是第148任王爺,依四年壹次推算,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此王爺並非代表“瘟神”,而是代替皇帝巡遊四方、賞善罰惡,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之人。
壹般是三到四年舉行壹次,通過擲筊在固定的農歷月份確定某壹天舉行送王船儀式,制造壹艘王船,或是用杉木制成,或是紙制,把王爺請上王船,載上柴、米、油、鹽以至各項生活用品等實物,在海邊焚燒。
《送王船》的特點:
1、民俗文化深厚
《送王船》習俗是壹種富有深厚文化底蘊和歷史積澱的漢族傳統民間信仰活動,起源於明朝初期閩南地區,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這壹活動融合了古代先民對海洋、自然及神祇的敬畏與祈福心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
2、儀式過程繁復
《送王船》儀式包括糊船、祭船、點眼、請聖、化船等多個環節,每個步驟都有嚴格的程序和寓意。例如,用紙紮工藝制作精美的龍舟和鳳船,裝飾豐富,象征著向海神獻祭,祈求航海平安和風調雨順。
3、地域特色鮮明
《送王船》在閩南地區特別是廈門市及其周邊村落有大規模的傳承實踐,當地居民通過舉辦送王船活動表達對祖先出海拼搏精神的懷念,並借此維系社區團結,弘揚海洋文化精神。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送王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