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郵筒的變遷

郵筒的變遷

? 假如不是sunan293的提醒,前壹陣子還沒有註意到4號院子對面的郵筒已經悄然恢復成原來的模樣了。

? 網絡及通訊工具的便捷讓我們漸漸遠離了寫信。我都忘記了上壹次我自己寄信是在什麽時間了,最近的壹次還是兩年前在下班的路上順便幫公司的財務部經理往郵箱裏投壹封公函。平日裏我倒是要應付自己郵箱中大量的郵件,不過那都是些電子郵件了。

? 想起蘇州同裏的大表姐,退休前就是在小鎮的郵電局裏上班。那時候,這份工作讓她很是風光,全鎮上下沒有人不認識她的。當年的郵老大,如今很有日落西山的意味。可即使這樣,老大的架子依舊放不下。母親寄給杭州舅舅壹些自己腌制的年貨,去年郵局快件四天即到,今年足足走了十天,還是在南京方面的查詢下,才發現早已躺在杭州的郵局裏面多睡了六天安穩覺。

? 其實,能夠動手寫信也是壹件優雅的事情,它能夠拉近雙方的距離,使閱讀者有壹種親近感。寫信還能練練字,至少不會出現如今忘字的情況。蘇州黎裏的二堂姐做生意聯系客戶都是親筆寫信。她說,別人看見我寫的字,就能知道我的誠意。其結果也真是這樣,質量加上誠意,讓她生意很是興隆。平望鎮的大堂姐過去也喜歡寫信。我大伯去世後,她常常寫信和我父親交流思想與情感。我父親珍藏著大伯寫給他的所有信件。有壹回,父親翻出這些信件給我看,我發現,五十年代的時候,有的信封甚至還是大伯自己糊制的。我還在壹只信封上發現了壹枚比較稀少的郵票。

? 再說說4號院子對面的郵筒,新貌換舊顏,本埠外埠分開投遞的方形郵箱換回了圓筒形。壹開始我還以為只是黃埔路在出新改造後,為了表現出民國的氛圍而重新換回舊日的郵筒。後來,在網絡上看到有網民在市區其它的地方也發現了這個變化。比如,網友“清華園720”在西祠胡同上發的帖子稱,他在路過南京市河西鄭和南路十字路口時,驚訝地看見了壹只久違的綠色郵筒,用網友“清華園720”自己的話說是“頓時感到像是見了久別的老朋友。”“清華園720”是有感而發,他收到了88歲中學語文老師寄來的壹封信,他知道,老人家不會上網,不會發短信,與友人的聯系依舊習慣於用書信往來,因為這種感覺是壹般的現代化手段無法比擬的。

?我看見,文章中所配圖片中的郵筒和我們這裏的郵筒完全壹樣。前不久,我自己在成賢街整條街上也看見了許多這種樣式的郵筒。看來,黃埔路上的郵筒不大可能是舊物了。

? 南京市郵政管理局運行保障部的吳紅英介紹說:南京目前在用的郵筒數量是349個,數量確實比以前有所減少。郵筒變少的主要原因,壹是郵筒的利用率變低了,受到現代通信發展的影響,通過常規的紙信往來的方式已經越來越少,南京市有的郵筒壹個月的信件量甚至不足10封;其次,南京城在進行道路施工的時候,對郵筒的損壞情況也時有發生,有的郵筒在被破壞後就被人為地賣掉了。不過她表示,為了應對部分市民對郵筒的使用要求,他們還是在壹些利用率高的地段,增設郵筒,這次出現在河西的新郵筒,就是壹種新型郵筒,和老郵筒相比,材質更好,更加堅固可以抗腐蝕,外觀也是民國風格,符合南京歷史文化氛圍。

? 不管它是不是過去的舊物,至少這只郵筒讓我們有了懷舊的感覺。我記得過去,家裏往往會買上壹些4分和8分的郵票壓在書桌的玻璃臺板下,需要時就撕下壹枚,封好信封後用漿糊貼上。如果裏面夾帶有照片,還要在信封的背面寫上“內有照片,請勿折疊”八個字,投進4號院對面的郵筒裏。開郵筒的就是那位專門為我們這壹片服務的郵遞員。那位郵遞員個子不高,偏瘦,工作很是負責,和4號院裏的住戶關系也不錯。他為我們服務壹直到帶徒弟直至退休。可惜我不知道他姓什麽,但他的模樣壹直忘不掉。

2012-01-05 21:46:10

閱讀(434)|?評論(6)?

評論:

  • 上一篇:連湘花棍的尺寸大小
  • 下一篇:家庭自制腐乳的制作方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