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現象金庸小說以其獨特的魅力征服了整個華語世界。不管臺灣,香港、大陸具體情況差別多大,但對金庸小說的迷戀則是***同的。金庸迷們為個人趣味而閑侃,正版的、盜版的金庸小說充斥於文學市場,成為書市的壹大景觀。金庸作為新派武俠小說的代表,繼承原先公案小說、舊武俠小說的傳統,使武俠小說這壹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通俗文學推廣到社會的各個層次,提高到與雅文學相提並論的高度。不僅平常百姓對其如醉如癡,名牌大學也都開設了金庸研究課程,有名家評點的金庸小說集也已面世。80年代由三聯出版社出版了金庸全套作品之後,金庸名聲大噪。其文學地位也被重新評價。有人把他排在魯迅、巴金、沈從文之後,茅盾、老舍之前,有人不服。認為這是提高了金庸的地位,金庸本人也很自謙,但這無疑反映了隨著其知名度的提高及人的思想意識的改變,對其文學大師地位的認同。<二>再看金庸作品在“雅”與“俗”之間的爭論很徘徊。直到今日,對金庸現象的認識也是存在著很大的爭議。似乎直斥武俠小說為庸俗、不登大雅之堂之論已沒市場,金庸本人認為通俗與庸俗是不同的,區別就是後者過份遷就市民、大眾的口味,純粹為商業利益考慮,這種庸俗作品可能壹時很有市場,但從長遠來看,必不會流布久遠。從金庸小說的影響範圍、時間、強度等角度看來,只能說金庸小說為通俗文學,深深植根於民間大眾,但又超越此壹層次,走在雅俗之間,頗得中庸之道,無怪乎,有人評金庸小說為"大俗大雅"。作為通俗的文學樣本,金庸小說是非常成功的,但並不是無懈可擊,相反,存在著結構的、主題的、情節的大量重復和敗筆。這壹點金庸自己也不諱言:當年是以連載的形式發表的,每天寫壹段為趕時間,為迎合讀者,紕漏及粗糙之處在所難免,盡管後來金康又重新校訂了壹遍,但仍無法根本改變。評論家歸之為武俠小說這壹文體樣式本身先天規定了其局限性。最近北京作家王朔,將金庸小說與"四大天王"並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並稱為四大俗,他認為:"金庸很不高明的虛構了壹群中國人形象於某種程度上代替了中國人的真實形象,給了世界壹個很大的誤會。"金庸、王朔之間展開了壹場論戰,各自的支持者也都加入戰團,給世紀末的文壇帶來壹陣熱鬧。其實不僅王朔批評金庸,前段時間大陸幾位研究金庸小說的專家學者也很含蓄地批評了金庸。這起源於金庸對《評點本金庸武俠全集》的評點人的批評,說他們的評點"就是小學生也會寫的。"評點本金庸武俠全集中的評點人是以馮其庸、嚴家炎等為首的壹批著名專家學者,作為文化界名流,這些評點者對金庸先生的評點作何感想?這些評點人都不願意對此事進行評點。馮其庸先生早在1988年前後就依個人喜好,開始評點《書劍恩仇錄》,全套"評點本"是在馮先生主持下進行的。他口氣很堅決:"我和金庸先生交往幾十年了,沒有必要對他過多計較。我不想對他的話再說什麽,請大家理解。其實對於'小學生'之類的話根本用不著辯解,也沒有意思,難道我還用證明我是不是小學生水平嗎?我們的水平不是壹個人說了算的。大家自有評說。我都不予理睬。"按照文化藝術出版社的說法,嚴家炎教授是金庸先生壹再"點將"的評點人,他說:"當初是出版社告訴我金庸先生請我參與評點的,起初因為我很忙又要出國,拒絕了。後來出版社說金庸先生壹再邀請,我便答應和我過去的壹位博士生聯合評點了《連城訣》。我們是從其作品的文學性、藝術性、思想性等各種角度進行評點。"對於官司壹事,嚴教授表示壹無所知,更不知道金庸先生對於評文有過不滿的評價。"金庸先生說什麽,那是他的事,是指全都不好,還是其中的幾部不好更不知道。我沒有卷入這種事情的必要。到了打官司的地步,只有讓法律去說話了。"陳墨先生評點了《天龍八部》和《神雕俠侶》,他說:"對於金庸的話我有所耳聞,但我絕對不想對此發表任何意見。"這似乎也代表了壹種看法,與那些讀遍金庸然後再批金庸的批評者不同,這類批評者先天地把自己看成是頭上腳下的正常人,"以自己的教養"固執地拒絕"俗文化",從歷史認知、價值取向、文化娛樂三個角度置疑武俠及武俠小說,顯示了商業時代精英文人的自戀情結和經典正統的遺老遺少積習。這也反映了金庸現象不僅是金庸小說文本的擴散,更是挑起了雅俗的重新審視以及文化多元主義的論題。這種筆墨官司和唇槍舌箭的背後則又明示了壹個無人能回避的話題,金庸真的成了壹種現象,而且正在經受著越來越多的關註。要說歷史上寫通俗小說能與金庸媲美的,首推張恨水。張恨水,原名張心遠,生於江西廣信小官吏家庭,祖籍安徽潛山。童年就讀於舊式書館,並沈溺於《西遊》、《列國誌》壹類古典小說中,尤其喜愛《紅樓夢》的寫作手法,醉心於風花雪月式的詩詞典章及才子佳人式的小說情節。 1967年初,張恨水在北京去世,終年七十三歲。 代表作:長篇小說 金粉世家 啼笑姻緣當年張恨水小說的風靡程度決不在今天的金庸之下。但他在文學史上的位置很明顯與他的創作不符.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張恨水無疑是最多產的文人之壹,在他五十幾年的寫作生涯中,***完成作品不下三千萬言,中長篇小說達壹百壹十部以上。而事實上很少人願意稱他為文學家,建國後所修現代文學史對他的評價卻也因他後期參與抗戰文學的創作而遠在其他民國舊派小說作者之上。 錢理群等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中第四章通俗小說中對張恨水的評價也史惜墨如金,甚至沒有用到“作家”壹詞。由此可見即使他有《金粉世家》《啼笑姻緣》這樣的小說傳世,但也仍然難登文學的大雅之堂。而當代文學中對金庸連提都不提。雖是這樣,但很多人心理還是願意把張恨水成為作家,也願意把金庸成為作家,文學家,甚至文學大師,這多多少少反映了大眾的認可和正統文學的偏離及矛盾。金庸的命運和張恨水應該是相似的,不管他的作品多受歡迎,但都只是局限在大眾,而得不到作家,文學評判家的真正認可,所以要給他帶上“作家”的皇冠是可以的,不過要有所限制,說他是“通俗小說作家”,或是“武俠小說作家”吧,即使我們心理很不服氣。
上一篇:酒店的宣傳廣告詞下一篇:銀行放款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