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失去的傳統手藝——爸媽編織的竹筐

失去的傳統手藝——爸媽編織的竹筐

我們村叫蝦龍虶村。座落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的壹個小村莊。是壹個魚米之鄉。非常漂亮。距離世界聞名的西湖只有10公裏。距離中華文明文化的發祥地——良渚文化村只有8公裏。人傑地靈。也出過不少的能工巧匠,文人墨客!被稱為杭州三絕的雅扇,絲綢,龍井茶。現在都是世界上有名的。我們村有壹個手藝活——編竹筐。幾乎男女老少都會,只是每個人的分工不同。女人負者劈蔑,編竹筐底部,有時也編腰部。男的負責劈毛竹,制作籮筐的檐口和繞耳環(竹筐的拎環)。

?這個編竹筐的手藝活是祖輩上傳下來的。媽媽嫁給我爸的時候還不會編,是我奶奶教的。壹點壹點學會。從用刀劈蔑到編底,編腰,有時還幫著爸爸在檐口上饒耳環。媽媽是做事的能手。不管做什麽事都很有頭腦,速度又很快。村裏的女同誌都很佩服我媽。?

? 編竹筐的蔑和毛竹都是從附近村的農民到山上采下來的。有的是從富陽運過來,有的從余杭瓶窯山裏運過來。有整根整根的毛竹,也有毛竹加工成的壹片壹片的蔑。壹捆壹捆用繩子捆好。用汽車運過來。

每當有汽車運毛竹和蔑來的時候,村民們都會相互轉告此信息。現在有手機,那時候就靠人與人之間相互傳達消息。幾乎每次來蔑和毛竹時,媽媽都會去買壹些來。先是挑選每捆蔑裏的蔑是否都是青的。然後再挑每片蔑的勻稱度。媽媽不管做什麽事都是眼疾手快的。壹會兒工夫就把要買的蔑挑好了,付了錢,壹捆壹捆拿回家放在倉庫裏。因為蔑不是經常運來賣的,所以媽媽會壹次多買壹些,存放在倉庫裏。在新買的蔑和毛竹入庫前,媽媽會把它們解開繩子,攤在曬谷的水泥地上,讓太陽曬壹下,以便於更好地保存。然後再把壹大捆壹大捆的分成壹小捆壹小捆。整整齊齊的疊在墻角。但是在每壹次要用到蔑的時候,媽媽會提前壹兩天把小捆的蔑拎到河邊,浸在河水裏。在浸下去之前,媽媽要在捆蔑的繩子上再季壹 根繩子,另壹頭幫在樹上。壹個是為了不讓蔑隨著河灘往下劃到河中間去,到時找不到。第二個也是為了與其它村民方便辨識。因為壹個河埠頭會有很多戶村民的蔑都浸在壹起的。都挺有智慧的。

在編竹筐前要先把浸在河裏的蔑用專業的劈蔑刀把之前的壹大片劈成壹小片壹小片。之前的壹大片大概可以劈成4-5片。從中再分成青蔑和黃蔑。這樣就可以用來編竹筐的底部了。在編底部時有壹個專門的樣板,按照樣板編。媽媽在劈蔑時就大概有數了,這壹捆蔑能編幾個竹筐。每次劈蔑到壹定的量後就不在劈了,就開始編底部了。每天大概編15個左右的底,然後在晚飯吃好後就和爸爸壹起把剩余的工作做完。媽媽壹個壹個把竹筐的腰部編起來,爸爸在媽媽編完腰部的基礎上給竹筐收口。然後再壹個壹個繞上兩個耳環,也就是手提環。

在我和弟弟小的時候,大概十幾歲的時候。每年暑假或寒假時也都幫爸媽編竹筐。白天的時候媽媽劈蔑,我就負責編底。吃完飯後我和弟弟壹起編腰部。我和弟弟還比賽呢,看誰編了快。很多次都是我比弟弟編了快。媽媽為了鼓勵弟弟總會幫弟弟編,我看了就會撅著小嘴,表示不高興。覺得媽媽偏心。在壹旁的爸爸和媽媽看了我們兩姐弟就會笑。現在想想當初的我們還是挺可愛的,也挺好笑的。

每隔壹段時間,爸爸就會把竹筐裝在三輪車上,然後送到之前訂購的竹器店,門市部。這些店也是再批發或零售給壹些酒店等。

這種編織竹筐的手藝已經在我們村傳了有幾代人了。以前家家戶戶的的經濟來源就是編竹筐。也是壹種產業。記得媽媽還參加過編竹筐的比賽呢。當時還有電視臺記者采訪。我媽那壹次比賽還得了壹等獎。總以為這個手藝能繼續傳下去的。現在很多年輕人包括我們這壹代的人,都出去工作了,都沒有繼承這門編竹筐的手藝。覺得這個活又累,又臟,又沒有自由。每天都在編。都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後來我們整個村因為建設新農村,拆遷了。拆遷後那些年長的,像我媽媽這壹輩的村民們壹個覺得日子好過了,還有就是現在大家都住小區樓了也沒有場地來編了。所以這個編竹筐的手藝就暫時沒有人再編了。

現在看到的都在使用壹些用機器復制出來的塑料制品。不環保,都在追求時尚的同時,卻都忘了,也丟了老祖宗留下來的手藝。我們這壹代還知道有竹子編起來的竹筐,竹籃。等到我們的下壹輩就不知道我們的祖輩們還給我們傳下來了這門優秀的傳統手藝呢!

其實像這些珍貴的民俗手藝,在民間還有很多,都在慢慢消失。社會的科技不斷在前進,也越來越高科技化。這些民俗手藝也算傳統文化,丟失了老祖宗的智慧的結晶,也就丟失了傳統文化。社會的前進在物質上是提高了。但同時也擯棄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手藝,傳統文化。我們偉大的祖國是否可以想出更多的好方法來保護這些珍貴的民間手藝,不讓它們消失。繼續讓後世人學習,欣賞,使用。期待中!

  • 上一篇:鄌郚山會
  • 下一篇:長春美食讓人流連忘返,妳知道哪些具有特色的呢?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