鈸,漢語二級字,讀作鈸(bó)。
碰奏體鳴樂器的壹種。中國、外國樂隊中都使用。中國古代把銅鈸、銅鐃或銅盤、鑔等,統稱為鐃鈸。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蒲撥切,音跋。《玉篇》鈴也。《集韻》鈴屬。《韻會》樂書銅鈸,南齊穆士素所造,其圓數寸,大者出於扶南高昌疎勒之國,其圓數尺,隱起如浮漚,以韋貫之,相擊以和樂。唐燕樂法曲,有銅鈸相和之樂。
《正字通》亦謂之銅盤,司馬承禎制?眞道曲,大羅天曲,有鐃鈸,蓋其小者,今亦用之以節樂。或謂之草子。或謂之鋪鈸。
鈸,銅質圓形的傳統樂器,中心鼓起,兩片相擊作聲 [cymbals]。古稱“銅鈸”、“銅盤”。
鈸是壹種無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鈸的運用起源於中國還是土耳其或印度尼西亞,說法不壹,目前通用鈸分中國式和土耳其式兩種。
鈸用兩塊圓形的銅片制成,銅片含銅20%,含合金80%,高級鈸還滲入壹定的銀。鈸無壹定音高,也無固定大小,壹般直徑為40壹50公分,兩片鈸的音高也稍有差別。
鈸的演奏方法有三種,壹種是槌敲,即用壹個柔軟的小木槌敲擊其中壹片,音的輕重長短由演奏掌握,另壹種是抹擦,即兩片鈸相擦發出聲音,還有壹種是撞擊,即兩鈸用力相擊,發出響亮的聲音,這種方法使用普遍,不僅軍樂隊、銅管樂隊使用,現在壹些腰鼓隊也已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