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舞是在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壯族、彜族民眾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古老舞種之壹。
銅鼓舞作為我國的傳統舞蹈之壹,發展到如今有著各種各樣的小分支,其中文山壯族、彜族的銅鼓舞流傳最廣,銅鼓舞也是影響力比較大的古老舞種之壹。銅鼓舞廣泛分布於廣南、馬關、西疇等地,還在2006年正式入選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1、銅鼓舞的歷史:在廣南縣出土的銅鼓文物,發現已經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了,銅鼓作為權利的象征,很早就被當成了祈福的道具來使用。
2、最初的銅鼓舞:與眾多舞蹈的起源壹樣,銅鼓舞的起源也是來源於祭祀,這種祭祀舞蹈在歷史的長河中慢慢演變,進而變成現在的銅鼓舞。
3、壯族祈福的工具:在以前,壯族人民認為使用通過起舞,可以祈求平安,並且為自己的村寨驅邪。
4、銅鼓的象征:以前的人們不僅僅認為銅鼓是權利的象征,還認為銅鼓是萬物之靈,通過敲響銅鼓或者使用銅鼓起舞,可以和天神或祖先傳達自己的意願。
銅鼓舞是以鼓手有節奏地擊鼓,由鼓點的節奏變化而引起舞蹈者的動作和隊形變化的壹種舞蹈。其特點動作按其形式有六七種。每種動作各有不同的舞步和節拍,風格不盡相同。銅鼓舞中的集體舞以壹種固定的男女青年圍成圓圈隊形。其隊形還有半圓形、壹字形、縱形、交叉對跳、四方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