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精神錯亂、孤立、孤獨和死亡是伯恩哈德作品中揮之不去的主題。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處於封閉孤獨的生活中。在伯恩哈德的作品中,妳可以感受到壹種強烈的情感。他童年的被遺棄,童年的教育,戰爭,差點把他送進棺材的病,甚至親友的離去,都給了他很深的打擊。他通過寫作獨自面對世界,批判和死亡成為他寫作的兩大主題。他的每壹件作品似乎都是對死亡的壹種實踐:與死亡抗爭,又與死亡和解,這是壹種滿身傷痕。就算過著所謂的幸福生活,也要批判安撫那些有痛苦和死亡傷痕和回憶的人。直到有生之年的最後,他還是寫了壹部《英雄廣場》的戲,印象非常深刻,也受到了祖國的批評。他批判的對象涉及國家的政治、宗教、文化、教育、藝術等等。似乎各行各業的人都能從他的作品中得到憤怒和深思。
以破壞故事著稱的伯恩哈德,他的長篇散文當然沒有跌宕起伏,有時也被稱為小說。但他對人的弱點的調侃,對世界弊病的批判,對傷害人性的習俗和制度的批判,對生活的感悟,確實能吸引讀者,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每壹個片段都能受到啟發。在伯恩哈德的戲劇中,主人公保持自尊和自立,尋求克服生存危機的方法。不像他小說裏的主人公,為了壹個計劃,壹個目標,要全力以赴,結局要麽是怪誕,要麽是遭遇不幸,失敗。相反,他們使用儀式和活動。他們需要別人參加,但這些人最後並不買賬,所以主人公的意圖和目標往往以失敗告終。
伯恩哈德的作品中經常出現冒犯和責罵,針對的是國家元首、普通民眾、政府機構、公***廁所,甚至是已經被埋葬的歷史人物。伯恩哈德幾乎所有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有大量對奧地利國家的激烈而極端的攻擊,這些攻擊往往表現為情緒化的責罵,用的都是同壹個詞:麻木、遲鈍、愚蠢、虛偽、自卑、腐敗、卑鄙,等等。目標從國家元首到普通民眾,從政府機構到公***廁所。首先,這些罵是沒有具體內容的,往往最後被泛化到幾乎所有國家。其次,這些責罵來自於作品中的人物,而且往往是接力式的,或者說是接力式的,是為了擺脫生存困境而不顧壹切的。第三,這些長篇大論的核心是反對權力反對民主,反對變革的停滯,反對敏感的遲鈍,反對反思的遺忘和粉飾,反對習慣造成的災難和災難的習慣。所以,從根本上說,這些長篇大論的罵,都是作為藝術手段的誇張。但其核心思想不可否認是作者的觀點,這也是伯恩哈德作品的核心思想。
風格
伯恩哈德的作品具有豐富的音樂旋律,這種音樂旋律不僅來源於文本的音樂結構,還來源於歌詞。首先,伯恩哈德的書元素的特點是獨白式長句,多分句的長句連接起來,形成單元。很多這樣的單元組織在壹起,就形成了壹個跌宕起伏的旋律。其次,註意詞和句子的聲音的創造,如利用壹些句子經過變形後反復出現來創造重復的聲調;比如,讓壹些句子和相應的重音、節奏、短語押韻,增加詞語的表現力,類似詩歌的節奏;比如選詞造句的時候,註意根據內容選擇和使用好聽的音素和不好聽的音素。
所以,讀他的散文作品,真的需要像欣賞音樂作品壹樣,把每壹章每壹段都聽壹遍;註意主旋律和非主旋律。比如《消除》,如果讀者仔細品味,可以通過書中的人物詩人瑪麗亞讀出他對奧地利女作家巴赫曼的真摯感情,由衷地贊美她。《水泥地》年,年輕的克裏斯特不堪忍受習慣勢力的壓迫和國家官僚的冷漠,在冰冷堅硬的水泥地板上摔死,這讓敘述者震驚不已,讓人聯想到伯恩哈德得知巴赫曼在羅馬猝死時的震驚。伯恩哈德獨特的文學個性首先在於他形成了自己的帶有音樂特色的語言。
伯恩哈德喜歡大量使用多層次框架結構的長句。他的作品文字不難,結構復雜,敘事方法新穎。然而,要完全理解伯恩哈德並不容易,因為沒有衡量它的標尺。如果他的書裏也涉及到愛情,他絕對不會表現出情色和性欲,他的文筆絕對幹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