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錯了牛金星,乃至誤殺李巖。
2,大順王朝剛建立,連年征戰,百廢俱興。而此時的清庭正值其頂峰時期,兵強馬壯,帳下人才濟濟。本人憑空臆想,即使吳三桂不投降滿洲,而在李自城和多爾袞的兩面夾擊下,又能耐何幾多
李自成的素質,我覺得作大帥,作大將都可以,要讓他作領秀,實在有點免為期難.
吳山桂的話,也有大將之才,他開關降清,我覺得可以原諒,他原本是想投降李自成的,但是因為李自成做得也太絕啦,妳想壹個男人尚不能保家,何來衛國?但後來開關以後對南明那麽窮追惡打,我覺得倒是不可原諒,乃至以後的所作所為,我覺得都是為了壹已私欲!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中國陜西米脂人,明朝末年農民起義軍首領之壹,大順政權的建立者。
李自成少年喜好槍馬棍棒。父親死後去明朝負責傳遞朝廷公文的驛站當驛卒。明朝末年的驛站制度有很多弊端,明思宗崇禎元年(1628年)全國三分之壹的驛站被裁撤,李自成失業回家種地。因繳不起舉人艾詔的高利貸,當年冬季,李自成被艾舉人告到米脂縣衙。縣令晏子賓將他「械而遊於市,將置至死」,經嚴刑拷打後放在太陽下曝曬。後由親友救出後,年底,殺死債主艾詔,又殺死自己通奸的妻子韓金兒及其情人蓋虎兒,同侄兒李過於1629年2月投奔甘肅甘州的駐軍總兵楊肇基麾下,升任把總。
1629年在榆中(今甘肅蘭州榆中縣)因欠餉問題殺死參將王國和當地縣令,造反起義。
李自成起義後轉戰漢中,參加了王佐掛的義軍。1630年王佐掛被朝廷招降後李投奔張存孟的義軍。在這期間,後金第壹次入塞,北京震動,大將袁崇煥被皇帝淩遲處死。1631年4月,張存孟在陜北戰敗降明。李自成率余部東渡黃河,投奔了他的舅父「闖王」高迎祥,稱「闖將」。
1634年後金軍第二次入塞。1635年高迎祥、張獻忠、老回回、羅汝才、革裏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橫天王、混十萬、過天星、九條龍、順天王等十三家七十二營起義軍在河南召開「滎陽大會」,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方略。會後高迎祥、張獻忠率部攻下南直隸鳳陽,掘明皇室的祖墳,焚毀朱元璋曾經出家的「皇覺寺」,殺宦官六十多人,斬中都守將朱國相。張獻忠與李自成不合,乃分軍東走。
1636年後金改清。清軍第三次入塞。高迎祥進攻西安時兵敗被陜西巡撫孫傳庭殺。李自成便被推為「闖王」,繼續征戰四川、甘肅、陜西壹帶。《明史》稱其為闖賊。
崇禎十年(1637),楊嗣昌會兵10萬,增餉280萬,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策略,限制起義軍的流動性,各個擊破,最後殲滅。此舉在二年內頗見成效。張獻忠兵敗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被擊潰,帶著劉宗敏等殘部17人躲到陜西東南的商洛山中。崇禎十壹年(1638)八月,清兵從青口山(今河北迂安東北)、墻子嶺(今北京密雲東北)兩路毀墻入關,發動了第四次入關作戰。楊嗣昌為貫徹其「安內方可攘外」的戰略,力主與清議和,但遭到宣大總督、勤王兵總指揮盧象升的激烈反對。崇禎和戰不定,急調洪承疇等人東去勤王,李自成竟大難不死。
1639年張獻忠在谷城(位於湖北襄樊)重新起義,李自成從商洛山中率數千人馬殺出。1640年李自成趁明軍主力在四川追剿張獻忠之際入河南,收留饑民,隊伍發展到數萬,提出「均田免賦」口號,即民歌之「迎闖王,不納糧。」1641年1月攻克洛陽,殺萬歷皇帝的兒子福王朱常洵,稱「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之後在壹年半之內三圍省城開封未果,最後壹次1642年黃河決堤沖毀開封。先後殺死陜西總督傅宗龍、汪喬年。與此同時明朝對清朝戰事不利,3月,洪承疇降清。11月,清軍第五次入塞,深入山東,掠走36萬人。
1643年1月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5月張獻忠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權。10月,李自成攻破潼關,殺死督師孫傳庭,占領陜西全省。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國號「大順」。
1644年1月李自成東征北京,攻克太原、大同等地,明朝官吏紛紛來降,3月17日半夜,守城太監曹化淳率先打開外城西側的廣寧門,農民軍由此進入今復興門南郊壹帶。18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監杜勛入城與崇禎秘密談判。據《小腆紀年附考》卷4載,李自成提出的條件為:「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壹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 藩。但不奉詔與覲耳。」3月19日破城,崇禎皇帝在景山自縊。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封宮女竇美儀為妃。大順軍進城之初京城秩序尚好,店鋪營業如常。但從3月27日起,大順軍開始拷掠明官,四處抄家,恐怖氣氛逐漸凝重,人心惶惶。李自成手下士卒搶掠,臣將驕奢。
據說李自成進北京後,從宮中搜出內帑「銀三千七百萬錠,金壹千萬錠」,「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十?)兩,鐫有永樂字」(《明季北略》卷二十)。時人許重熙在《明季甲乙兩年匯略》借談遷之口謂曰:「損其奇零,即可代兩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內騷然,而扃鑰如故,豈先帝未睹遺籍耶?不勝追慨矣。」但可信度並不高。計六奇認為:「予謂果有如此多金,須騾馬壹千八百五十萬方可載之,即回圈交負,亦非計月可畢,則知斯言未可信。」據梁方仲估計,1390年至1486年,中國國內白銀總產量只有三千萬兩上下。明亡前,雖有大量白銀流入,但也只有四千五百萬兩。
1644年4月13日,率二十萬軍親征駐守山海關的明朝將領吳三桂,進行壹片石戰役,22日,吳軍戰敗。吳三桂乃降於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兩軍聯手擊潰李自成。4月29日李自成在北京稱帝,次日逃往西安。行前火燒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築。由於南明弘光帝朝廷的建立和大順軍的節節敗退,很多投降大順的原明朝將領復投南明或清朝,李自成於是疑心日盛,終於妄殺李巖等人,致使人心離散。
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攻破潼關,李自成經襄陽入湖北,試圖與武昌的明朝總兵左良玉聯合抗清,左良玉東進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側」征討馬士英病死途中。4月李自成入武昌,但被清軍壹擊即潰。5月在江西再敗,後在湖北通山縣南九宮山被忠於明朝的地方武裝殺死。另說李自成脫逃削發為僧,名奉天玉和尚,在湖南省石門縣夾山寺出家。又說李自成隱居到甘肅蘭州青城。
李自成,本名鴻基,陜西米脂縣李繼遷寨人(此寨至今猶在,內有李自成紀念館)。李繼遷寨是當年黨項首領李繼遷所建立,該寨李氏即其後裔。
李繼遷是北宋初年黨項羌的首領!他的祖先因在唐朝末年曾幫助唐政府鎮壓黃巢,所以被唐帝賜姓李氏,從而得到了壹個漢姓。
李繼遷壹生進行的是反宋事業,不斷在宋朝邊境進行武裝叛亂,他的兒子李明德也是壹生進行對宋戰爭。直到李明德之子李元昊建立西夏王國後,仍然多次侵擾北宋邊境,屠殺宋朝軍民。
誰料到西夏滅亡數百年後,黨項余孽的後裔李自成繼續禍害我大明江山!後來李自成失敗以後,吳三桂血洗李繼遷寨,也算是狗咬狗,此支黨項羌後裔被滅門!
李自成作為明末壹名主要的農民軍領袖,曾壹度擁兵百萬之眾,占據北京,面南背北,登基坐殿,但最後卻壹敗塗地,不知所終.今人在評述他的失敗原因時,大多只著重於他進京後不善待百姓,錯殺將領,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等方面,卻少有人註意到其實大順政權建設上的巨大漏洞,才是他失敗的真正原因.愚以為前者只能算是大順政權崩潰的導火索,就如同薩拉熱窩事件對壹戰的影響壹樣,即使他進北京城後善待百姓,也不出現錯殺將領,清兵入關等其後壹系列的不利事件,若政權建設的各方面工作還那樣不到位,那天下大亂,被人攆下臺也是指日可待之事.
李自成從起事伊始,就壹直沒能脫掉流寇習氣.概括起來就是三句話:只知攻城,不知守土;只知征兵,不知撫民;只知招降納叛,不知大力培養自己的政權建設骨幹.首先,他只知道攻城搶東西,殺貪官,始終不註重建設自己的根據地.他曾經先後幾次攻占洛陽,還殺了明朝的福王,但過後都主動放棄了這座中心樞紐城市.註意,是有足夠的實力守城(洛陽城破後舉國震動,他的農民軍從者雲集,又繳獲了福王囤積的大批糧食,可稱兵強馬壯),卻只派了幾百人留守,等官軍圍剿大部隊壹來,這幾百人當然只能棄城而逃,所以李自成壹直沒能形成據地為王之勢.其次,那時百姓都知道開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可作為壹個政權領導人來講,地盤內老百姓不納糧,妳的軍隊吃什末,只靠搶官軍的糧食過日子嗎?那終非長久之計.只打破城池,開倉放賑,把數萬饑民招作兵丁,然後拔腳就走是絕對不行的.妳必須站住腳跟:建立政府(當然首先得能有壹定的武裝力量對這塊地盤進行起碼的保衛),委派官吏,讓百姓給妳交賦稅,支持妳作戰,通過各項政策和制度把妳們緊緊捆在壹起,建設和保衛根據地同時進行,相互促進,再逐漸招兵買馬,擴大地盤,那才行.君不見***產黨的“打土豪,分田地“,“壹切權利歸農會“?只這壹下子,就爭取到了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階級.沒有政權的依托,雖號稱擁有數省地盤卻沒真正把根紮牢,因此日後他的百萬大軍在清兵追殺下壹退再退,於數月之內就迅速土崩瓦解就不足為怪了.相反,清末的太平天國起義就很註意守土,因而堅持鬥爭了足有十幾年.再次,後期雖然李自成的帳下聚集了李巖,宋獻策等知識分子,為他出謀劃策,以上所述形勢有了壹定改觀,他也建立了壹些固定據點,隱隱有了點兒王者之氣,但情況始終沒能得到根本上的扭轉.比如他在領地內任命的地方(不包括軍隊)官吏,大多是明朝投降過來的人,自己培養出來的幹部極度缺乏.這些官兒們幾乎全是貪汙腐化的投機分子,根本和他不是壹條心,日後壹看形勢不對,馬上又投降清軍.沒註重嫡系地方政權幹部的培養和投降官吏的甄別使用,是他的壹大錯誤.還有,如果他知道“不戰而屈人之兵,乃為上兵“平時拿外交工作當回事,麾下有幾個出色外交人才的話,即使搶了陳圓圓,吳三桂至於都答應了投降,又為了區區壹個女人反悔嗎?
所以,我說稱李自成為“大順皇帝“是高擡他了,他只能算壹個超大號的流竄作案的山大王,壹個不懂治國不懂政治但在這方面又稍有覺悟(沖他招納了幾個文人,抽空讀了些書和大多時對百姓還不錯來說的)的魯莽武夫.打天下決不只是殺殺砍砍的事,他做壹員武將是可以的,但絕對坐不穩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