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閩西山歌戲的發展簡史

閩西山歌戲的發展簡史

在舊社會,山歌是被歧視為“低級下等”的東西,不讓搬上舞臺。解放後,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順應了民心的迫切要求,山歌也開始從口頭對唱的形式發展到有角色扮演的山歌小戲,並不斷擴大,組成山歌劇團,有固定在劇院裏演出,也有流動到各地演出。

20世紀50年代,民間藝人、山歌手受話劇、歌劇的影響,吸收當地漢族民間歌舞采茶戲、船燈、龍鳳燈和歌舞小戲的養分,成立了山歌劇社。爾後,在福建三明、龍巖、連城、漳平、長汀、上杭、永定、武平等縣等地相繼成立了專業性山歌戲實驗劇團。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閩西人民的山歌活動更加活躍,在歌劇、話劇的影響下,開始從口頭對唱、席地群唱、搭臺賽歌的簡單形式向歌舞方向發展。 他們學習民間采茶燈、龍鳳燈、竹馬燈、船燈等舞蹈動作與采茶戲、黃梅戲、歌劇等劇種的表演藝術,先後成立了村、鄉的業余劇社,演唱壹些帶有故事情節的《浪子回頭》、《兩姐妹》、《不識字的痛苦》、《王邁三賣余糧》等小節目。

1952年8月,龍巖地區組織民間藝人與山歌手培訓班,由新文藝工作者講授編劇技巧,並協助民間藝人整理山歌,使之成為適合舞臺演出的唱腔。同時,由洪興柏、溫七九等16位民間藝人和山歌手組成龍巖專區大眾山歌劇團,編演《流浪女》、《風雪之夜》等新劇目,山歌戲開始從鄉村土臺登上劇場戲院。後臺樂器以及舞臺燈光、布景、道具也不斷豐富與提高。《補籮記》、《葵花向陽》兩個山歌小戲被上海唱片社灌制成唱片,向全國發行。龍巖山歌亦為省級“非遺”。

1955年9月,正式成立第壹個閩西山歌劇團——龍巖縣山歌實驗劇團,主要流行於龍巖、連城、漳平等地,現代戲占80%。

1964年,山歌戲劇團創作演出現代小戲《補籮記》與《葵花向陽》,首次赴省參加第三屆現代戲觀摩匯演,被群眾譽為“閩西的山茶花”。

1980年,創作演出的《茶花娶新郎》參加福建省第四屆現代戲會演,獲劇本、演出、舞美等獎項,郭金香獲演員獎。

從1981年至1992年,龍巖山歌戲由老、中、青作者編演的《鐵鐺叮當》、《花紅葉綠》、《礦工戀》、《故人》、《鷓鴣淚》、《人與土地》等現代題材劇目***24個。其中《龍山情》獲1983年福建省首屆農村劇團調演創作二等獎與演出獎。《故人》獲省第17屆戲劇展演多項獎。

1994年6月,龍巖市山歌戲劇團與福建龍馬集團公司聯姻,成立“福建龍馬藝術團”。該團組建後,福建龍馬集團公司每年固定提供給山歌戲劇團以必需的藝術事業發展基金,用於擴大藝術再生產與鼓勵藝術創作。當時,創作演出了《某男某女》、《十八相送》、《山妹橋》等山歌小戲。

1996年,上演《相親》、《餐廳軼事》、《賭鬼的下場》等節目***98場。劇團還積極上山下鄉為貧困山村作扶貧慰問演出。

  • 上一篇:鐵皮衣櫃的危害是什麽
  • 下一篇:隔熱壹般用什麽材料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