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訓起源於上古時期普通百姓父子相傳、口耳相授的生產生活實踐,是伴隨著以血緣相系的家庭形成而產生的。它的產生是以氏族家族家庭為深厚土壤的。遠古時代,人類社會經歷了氏族、家族、家庭的變遷,這些都是形成壹個國家的基石。
在國家不安定和國法不明確之際,家規家訓即可發揮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因為,家族為了維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擬定壹定的行為規範來約束家族中人,這便是家法家訓的最早起源。伴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中國的社會結構和家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變化顯然使具有幾千年歷史的家訓文化失去了生長的基礎。
氏族社會消亡。在階級社會出現以前,有相當長的時間處於氏族社會,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勞動成果的有所剩余,壹些人能夠占有他人的勞動成果,並利用已占有的勞動財富役使他人,於是,貧富現象出現,私有財產開始萌芽。貧富懸殊的變化是階級產生的基礎,到父系氏族社會的後期,氏族社會開始走向瓦解,階級社會開始出現。 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家族的結構形式事實上已不復存在。在我國漫長的封建制度下,這種封建的父系家長制大家族始終存留著,不論大家族內部包羅的小家族、個體家庭有多少,始終保持著同姓壹家族的觀念。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以後,從經濟基礎方面消滅了私有制,由私有制所支撐的父系大家族中的小家族或個體家庭已從封建家長制下解放出來,形成了若幹較為單純的血統關系結合成的家族。封建式大家族在當今社會已經喪失了生存的條件。
家庭結構發生了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家庭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家庭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遷。家庭子女減少,家庭規模減少,家庭結構簡單化,空巢家庭增多等都是家庭結構變遷的突出表現。我國社會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發生了巨大的轉型。
“社會轉型是指在特定的國際環境中,由某種非市場經濟社會向市場經濟社會的轉變,用當代發展理論的術語來說就是由傳統社會向現代化社會過渡。”在這過渡的進程中,社會諸多因素都會出現變化,包括人口流動加快、居住結構的變化以及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改變等。這些方面的變化是目前家規家訓乃至家風建設出現問題的社會根源。
由於社會家庭結構的變化,我國家訓傳統文化的傳承遇到了挑戰,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多元、價值觀多元也是家訓淡化的重要因素。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弘揚與傳承優秀的家訓文化,是我們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