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八仙過海中的曹國舅,是壹位曠達豪爽、散財濟貧的好神仙,他手中有兩塊神通廣大的木板,壹陰壹陽,專門用來調節世間陰陽,為民造福。後來人們為求消災免禍,驅惡辟邪,討得曹國舅興高采烈,手舞足蹈,故成此舞,取名陰陽板舞。八裏溝村位於鄒城市東北的丘陵地帶,舊時完全靠天吃飯,因多旱天,故求雨祭祀活動較多,天長日久也就形成了當地特有的求雨祭祀形式。陰陽板表演兩人壹對,壹男壹女,人數不限,少則百余人,多則數千人。男子赤胸,身披八卦帶,著燈籠褲,黑布鞋。女子紮頭巾,帶頭花,穿大襟褂、彩褲、繡鞋。陰陽板表演分為行進和場子兩種方式。行進過程中,忽而兩翼互相穿插形成二龍盤柱,忽而四隊互相穿行出串連環、雙串環,忽而又是捆麻花、萬花筒,邊走邊舞,聲勢浩大。場子表演,則是在神棚前的開闊場地上,表演者邊敲邊舞,同時加入各種雜耍動作和男女逗情動作表演,場面相當活躍。舞者步伐靈活、動作協調,表情風趣幽默,極具感染力。表演中,男演員在空中旋轉360度的跳轉步、腳貼地面向後滑行的後退步,著實讓人為之驚嘆;女演員的三步壹踮、蹦蹦步,動作輕盈活潑。特別是男女對舞中的陰陽追逐,舞者排列成圓形的降祥雲陣型擊板,壹名女舞者擊板出列,繞陣慢跑,這時壹名男舞者隨即跟出,在女的後面作追逐狀,時而蹲著跳步追逐,時而連翻筋鬥。陰陽對腳 “陰陽板”,其實是壹長壹短兩塊柳木板。長板為陰,長約50厘米,短板為陽,長約30厘米。兩板各寬10厘米,厚約2厘米。板頭配有銅鈴,板尾鉆孔,兩板相連。表演時兩人壹對,壹男壹女。舞者右手持長板,左手持短板,在鑼鼓伴奏下,按照上下左右前後等不同位置敲打拍擊,以拖步、上步、繞步、踏跳步等變化多端的舞步,循著既定圖案,做出各種姿態和造型。整個舞蹈節奏鮮明,古拙樸實,豪放壯觀,充分表現出古代鄒城漢族勞動人民樸素虔誠的信仰和對幸福生活的孜孜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