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阿昌族風俗有哪些?

阿昌族風俗有哪些?

阿昌族的風俗如下:

壹、風俗習慣

阿昌族的服飾簡潔、樸素、美觀。男子多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黑色長褲,褲腳短而寬。小夥子喜纏白色包頭,婚後則改換黑色包頭。有些中老年人還喜歡戴氈帽。青壯年打包頭時總要留出約40厘米長的穗頭垂於腦後。

男子外出趕集或參加節日聚會時,喜歡斜背壹個“筒帕”(挎包)和壹把阿昌刀,更顯得英俊而瀟灑。?

婦女的服飾有年齡和婚否之別。未婚少女平時多著各色大襟或對襟上衣、黑色長褲,外系圍腰,頭戴黑色包頭。梁河地區的少女也喜歡穿筒裙。

已婚婦女壹般穿藍黑色對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綁腿,喜用黑布纏出類似尖頂帽狀的高包頭,包頭頂端還垂掛四五個五彩小繡球,頗具特色。

每逢外出趕集、做客或喜慶節日,婦女們都要精心打扮壹番。她們取出珍藏的各種首飾,戴上大耳環、花手鐲,掛上銀項圈,在胸前的鈕扣上和腰間系掛上壹條條長長的銀鏈……,此時的阿昌族婦女,全身銀光閃閃,風采萬千。

當妳走進阿昌族山寨,妳還會發現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歡在包頭上插飾壹朵朵鮮花。這朵朵鮮花,不僅美觀,而且他們還視之為品性正直、心靈純潔的標誌。?

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壹殺家畜和傷害動物;婦女生孩子未滿7天時,忌諱別家男子進入院內。

阿昌族男女青年結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請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並擺上壹盤用豬腦拌制的涼菜,酒宴後舅舅要送新娘壹條約4.5千克的帶豬尾巴的後腿,稱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遠不忘娘家的養育之恩。

阿昌族以米飯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餌絲、米線作為主食。餌絲食用方便,食用時只需在沸水中稍燙壹下,撈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

阿昌族喜吃芋頭,傳說古代慶豐收時,殺狗和吃芋頭必不可少。阿昌族婦女大都會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涼粉供食。

肉食主要來源於飼養的豬和黃牛。豬肉喜歡用來作火燒生豬肉米線,即將豬宰殺後用麥稈或稻草將豬皮燒黃,刮洗幹凈,然後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與米線壹起食用。

稻田養魚是日常吃魚的主要來源,食用時多將鮮魚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 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魚(栽秧時將魚苗放入田內,谷熟後取魚,稱谷花魚)最具特色。腌制的鹹菜、鹵腐、豆豉常年必備,每餐不少。

酒是阿昌族人常年不斷的飲料,婦女常飲用糯米制作的甜酒,有濃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飲白酒。現在大多數阿昌族都已會用蒸餾法制作燒酒。

二、宗教信仰與重要節日

阿昌族過去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在梁河、潞西壹帶的阿昌族主要奉行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節)、出窪(開門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其中以火把節和窩羅節的規模較大,活動內容較多。

1、窩羅節

每年農歷的二月初四是族傳統的重要節日--窩羅節。在阿昌語中,“窩羅”是“在屋旁歡樂”的意思。相傳,這壹節日是為紀念傳說中的創世始祖遮帕麻和遮米麻而舉行的。?

節日的前夕,各村各寨都要用竹木搭起壹座4米見方的窩羅臺坊,中間立兩塊牌坊,上繪日、月、星圖案,下繪阿昌族男女彩像,象征兩位始祖。牌坊頂端聳立壹把巨大的木刻滿弦弓箭,表示先祖射落假太陽的那把神箭。

隆重的祭祖儀式由德高望重的“活袍”主持。他會高唱起本民族的神話史詩《遮帕麻和遮米麻》,祝贊這兩位始祖的豐功偉績。

接著,人們跟著“活袍”,圍繞著窩羅神臺唱起古樸原始的窩羅調,跳起以“太陽”“月亮”等自然景觀為舞蹈造型的窩羅舞,載歌載舞,通宵達旦。

除了歌舞,節日期間還進行武術、對歌、秋千、春等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整個節日洋溢著壹派虔誠、歡樂、祥和的氣氛。?

2、火把節

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為祈求五谷豐收,驅蟲灃災,要殺豬、宰牛祭祀,屆時要熟制火燒生豬肉拌米線給大家分食。入夜後點火把在村寨周圍遊動。?

3、潑水節?

和當地的傣族壹樣,阿昌族也過潑水節,潑水節期間是年輕人擇偶的好機會,屆時常常由姑娘家備好八大碗菜肴招待來串親的小夥子。參加聚餐的人數相符,大家才能落座入席。

小夥子要在別人不察覺的情況下把姑娘家的雞頭偷走,如雞頭被姑娘查出來,要罰偷雞頭者壹碗酒,否則就要罰姑娘喝酒。如果偷者被人當場抓住,不僅要受罰,還要被姑娘取笑。酒後小夥子要根據菜價,將錢在不讓姑娘察覺的情況下交給姑娘。

擴展資料

阿昌族婚俗

阿昌族解除婚約婚誓,須退回盟誓的相片及頭發。忌燒毀相片、頭發,否則認為照片及頭發燒毀後,人會大病乃至會瘋。

阿昌族同姓忌婚配。有招婿入門習俗,上門男子須改名隨女方姓。婚禮舉行3天。在婚禮中新娘、新郎逐桌去敬糖茶,客人喝畢放少許錢幣於杯中。

阿昌族男女青年結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請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並擺上壹盤用豬腦拌制的涼菜,酒宴後舅舅要送新娘壹條約4.5千克的帶豬尾巴的後腿,稱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遠不忘娘家的養育之恩。

阿昌族歷史上曾有搶婚和逃婚和習俗。搶婚壹般由以下兩種原因引起:壹是男女深戀,但女方父母不同意,兩人只好商定由男方來搶婚,造成既成事實後,迫使女方父母同意;二是訂下婚約後姑娘反悔,男方不甘心,只好強搶,迫使姑娘就範。

逃婚壹般發生在雙方父母都不同意的情況下,戀人只好雙雙逃走,以此爭取婚姻的自由。

上述習俗由於時代的變遷和觀念的變化,現已基本絕跡。 阿昌族結婚按長幼順序進行,如長子未婚,次子和次女也不能結婚,姐姐未嫁,妹妹和弟弟也不能先於姐姐結婚。如弟妹先於哥姐結婚,則要舉行"跨越禮"和給哥姐壹些錢,以對哥姐表示道歉和尊敬。

阿昌族的小夥子在娶親的時候,要請兩個手腳麻利,動作敏捷的陪郎幫著撐雨傘。因為當新郎要進姑娘家的堂屋時,新娘寨子的年輕姑娘們都要從廊檐兩旁向他潑清水,如果新郎被淋濕了,就會被人看不起;如果新郎滴水未沾,連陪郎也會得意驕傲。

據說,這傘是保護新郎免遭傷害的工具。在很久以前,有個阿昌族的小妹妹叫臘咪,在她六七歲時父母雙亡,靠著哥哥過日子。十六歲時,兩個哥哥分家,她便跟大哥在壹起生活。

有壹天,外寨壹家叫臘納的來向臘咪的哥哥提親。因為要娶臘咪的這個小夥子平時嬌生慣養,脾氣不好,甚至連開銷都不會算。為了能娶到臘咪,臘納家的財禮給得十分豐厚,兄弟倆壹算,除了辦嫁妝外還能剩下壹些用,也就爽快地答應了。

臘咪看不上這個小夥子,她喜歡壹個叫臘舍的年輕人。壹次對歌後,倆人交換了定情物,並約定了下次見面的日子。臘咪的兩個哥哥知道臘舍把妹妹拐走了,而且臘舍家也送齊了財禮,心裏很不情願。

兩個嫂子見臘咪找了這樣壹個標致能幹的小夥子也很嫉妒,就火上澆油,於是兄弟倆就想害死臘舍。

認親的那天,天還很早,臘舍就到了臘咪的寨子。但臘咪的兩個哥哥不讓他進門,說"臘舍是晚上把人領走的,天黑了才能讓他進家門。"

好容易等到天黑下來,臘舍的夥伴放著鞭炮,吹著嗩吶,熱熱鬧鬧地進了臘咪家,臘舍高高興興地走上坷頭,正想拱手作揖,突然幾盆冷水從廊檐兩旁劈頭蓋腦地潑下來,只見眼前閃來兩條白光,臘舍壹聲慘叫就倒下了。臘咪聽到這個消息後便把自己勒死了。

後來,人們為了保障新郎的人身安全,就在新郎到達新娘家門口時撐起傘來遮住新郎,叫做:傘護新郎保全身。因此,這種特殊用處的傘實際是阿昌族新郎的護身符。

參考資料:

雲南省人民政府-阿昌族

  • 上一篇:重陽節是哪壹天?
  • 下一篇:音樂課堂互動小遊戲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