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的傳說(簡短):傳說在東漢時期,有個叫桓景的人,訪遍了天下名山求仙學藝。他學藝成功後,仙長送給恒景壹包茱萸葉,壹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回鄉在九月初九在山上用避邪方法除去了瘟魔。此後每年的這壹天,人們都要舉行活動紀念桓景鏟除瘟魔,就把這壹天叫做“重陽節”。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壹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
關於重陽節的傳說,民間有三種說法流傳較廣,下面就跟我壹起看看吧:
?重陽節的傳說之壹:桓景除瘟魔?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壹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愈之後,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桓景在仙鶴指引下,終於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桓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壹把降妖寶劍。桓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壹身非凡的武藝。
仙長送給恒景壹包茱萸葉,壹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恒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桓景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壹座山上,發給每人壹片茱萸葉,壹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桓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
此後每年的這壹天,人們都要舉行活動,來紀念桓景鏟除瘟魔、為民除害,因為九月初九又是重陽日,所以人們就把這壹天叫做“重陽節”。
?重陽節的傳說之二:重陽公主?
重陽節文化迄今已有兩三千年歷史,在西峽至今流傳眾多民間傳說。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要數重陽公主的傳說。
據《漢書》記載,東漢安帝年間,宮中身懷六甲的李娘娘受閆氏所害,逃至洛陽以西伏牛山以南的重陽店。恰在農歷九月九日這壹天生下壹女,取名重陽女。誰知壹年秋天,此地發生了壹場大瘟疫,村裏的百姓和李娘娘都未能幸免。李娘娘臨終前,把自己的身世告訴了重陽女。李娘娘死後,重陽女到處拜師學藝,立誌斬除瘟魔,為母報仇。壹位道人被她的精神所感動,精心傳授劍法,並密告瘟魔的四個弱點:壹怕紅色,二怕酒氣,三怕刺激氣味,四怕高聲,讓重陽女來年九月九日瘟魔重現時見機行事,為民除害。
第二年九月九日這天,重陽女組織附近的百姓登上雲彩山,女的頭上插紅茱萸,茱萸果為紅色,葉子散發出壹種怪味,男的喝菊花酒,瘟魔壹出現就齊聲高喊:“鏟除瘟魔,天下太平”。瘟魔見到紅色,聞到酒氣和怪味,聽到喊聲,縮成壹團,重陽女壹劍將瘟魔刺死。從此重陽店壹帶百姓安居樂業,健康長壽。
當地群眾為重陽公主修了重陽道觀,因為九月初九又是重陽日,所以人們就把這壹天叫做“重陽節”,年年重陽節前來朝拜。
?重陽節的傳說之三:求壽之俗?
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采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註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倍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當時節俗已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掃酒業神等。在流傳至今後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遊戲等。
不管到底起源於哪種說法、抑或多種說法的結合,端午節都寄托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願望。重陽節是個美好的節日,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