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隴劇是怎樣在改革中走向成熟的?

隴劇是怎樣在改革中走向成熟的?

隴劇正式定名後,甘肅省隴劇團就帶著《楓洛池》和《旌表記》等劇目赴華北、華東、西北等大中城市和地區進行交流演出,擴大了隴劇的影響,使隴劇進入了穩步發展階段。

隨著隴劇的漸漸成熟,它不僅能演出以三小行當為主的悲喜劇和唱工戲,而且能演出情節復雜的現代劇目。所謂“三小”,就是指小生、小旦、小醜三個行當。隴劇逐漸形成了曲調婉轉動聽、表演細膩優美、服飾飄逸素雅、布景柔和協調、富有民間色彩的藝術特點。

隴東道情原來沒有角色行當,主要是用皮影的不同造型,來表示行當的不同。因此,隴劇搬上舞臺後,不像其他大劇種那樣有著自己傳統的角色行當可以繼承。

在這種無章可循的情況下,隴劇的創作者邊實踐、邊摸索,逐漸創立了自己劇種的角色行當。隴劇角色行當參照和模仿隴東道情皮影人的人物造型與皮影表演動作,創立了大體的行當分類和特性。

隴劇搬上舞臺後,除少量改編演出了道情原有的傳統劇目外,大量演出的劇目是移植了其他劇種的,如蕭仙戲、京劇、越劇、昆曲、川劇等。

在排練這些劇目時,大多參照原劇種行當,相對應地設置了隴劇行當,並吸收和融化了那些劇種行當的表演身段,充實並豐富了隴劇行當。

隴劇根據新創作劇目的內容和劇中人物的不同類型、身份、年齡、性格等,參照壹般戲曲角色行當的規範,設置了較為適合或接近的行當來表演。

隴劇的第壹出戲《楓洛池》的角色行當,就是按照這樣的方法將角色人物進行了重新設計,如將簡人同設計為小生,杜若義設計為武生,鄔飛霞、馬瑤草設計為小旦,牛貴設計為官衣醜,梁冀設計為大花臉。

在隴劇的發展過程中,為了表現和突出隴劇音樂細膩優雅、抒情纏綿的特色,就以發展三小戲為主,在表演上也以三小為中心。因此,隴劇在行當的建立上,確立了以三小為主、兼顧其他角色的行當體制。

此外,在三小行當的創建中,隴劇除了參考其他劇種如越劇、川劇、京劇的表演程式以外,還從眾多民間藝術,特別是隴東秧歌和社火等表演中,提煉、規範、創造出隴劇三小行當的表演程式,如地遊子步和風擺柳步等,進壹步推動了隴東道情的發展。

1963年,甘肅省第三次對隴東道情進行了系統地搜集和整理。這次活動連同前兩次的成果,***征集到劇本63本,各路藝人唱腔200多段,曲牌146首,打擊樂譜54種,民歌62首,錄音資料達3120米,並匯編成《隴東道情》壹書和《隴東道情年考譜系表》等重要資料。

經過系統地搜集和整理隴東道情,創作產生了許多大型原創隴劇,主要劇目有《楓洛池》、《草原初春》、《異域知音》、《燕河風波》、《國恩家慶》、《臥牛奔月》、《老爺世家》、《天下第壹鼓》、《敦煌魂》、《胡楊河》、《黃花情》、《黑白人生》、《隴東娃》、《香包情》、《綠葉紅花》、《周祖公劉》、《女兒如花》等。

隴劇改編移植的大型劇目有《假婿乘龍》、《謝瑤環》、《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杜鵑山》、《盤石灣》、《狀元與乞丐》、《徐九經升官記》、《鳳冠夢》、《國法人情》、《穆桂英休夫》、《死水微瀾》、《五女拜壽》等。

隴劇的折子戲、獨幕戲有《挑女婿》、《水鬥》、《蘇武歸漢》、《絕龍嶺》、《坐樓殺惜》、《失子驚瘋》、《癡夢》、《滑油山》、《鬼怨》、《哪咤習武》、《寶玉哭靈》、《怒沈百寶箱》、《羅成叫關》等。

隴劇積累了200多個劇目,其中《楓洛池》、《劉巧兒新傳》、《老孟家的婚事》、《天下第壹鼓》、《隴原春》、《隴東娃》、《官鵝情歌》等引起較大的反響,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地域特色。

《隴東娃》取材於甘肅省慶陽市師範學生李勇克服種種困難、常年背著殘疾父親求學的感人事跡。

這出戲在忠於生活原型的創作原則下,進行了必要的合理虛構和擴展,將主人公黎明的生活空間和周圍人物,從家庭、學校伸展到社會,從而使人物的個性特征更加典型、集中和可信。

《隴東娃》故事說的是壹個16歲的山村少年黎明,他既要承受贍養病癱父親、尋找生活來源、努力完成學業的沈重負擔,又要忍受世俗偏見以及自卑心理帶來的精神壓力。盡管這樣,他卻沒有悲觀,也沒有放棄。

《隴東娃》在表演、音樂、舞美等各個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創新,使演出達到了思想性與藝術性和諧統壹的舞臺效果。在劇中,演員的唱、念、做、舞貼近生活,真實生動,很好地體現了全劇以情為主的風格定位。

《隴東娃》的音樂唱腔設計,在繼承傳統和發展創新中尋找著壹個新的結合點,全劇以情為主的表演風格確定了其音樂唱腔的抒情性,如劇中14支唱段組成的主流板塊,有10支唱段屬於抒情性和戲劇性範疇。

《隴東娃》的舞臺美術,根據環境變化頻繁和四季時空交替的要求,采用幻覺手法,設計了6個高大的三角形棱柱體作為舞臺主景,每個棱柱體的三面分別畫出不同季節或不同環境地點的特征。

該劇在動作設計上也有不少出新之處。例如,《假期打工》壹場的蹬三輪車表演就頗有觀賞性,他點步跳上虛擬的三輪車,與身後坐車的男女青年形成三角造型。

劇中的黎明在《蹬起三輪把路趕》的演唱和嘛簧聲中,三人同時點步,扭秧歌十字步,跳起了躦子舞。隨後,劇中人物又根據唱腔內容和音樂的節奏,做起了別步、碎步等不同的舞蹈動作。隨著舞臺上三棱柱的移動,表示三輪車穿行在高樓林立的街巷之中。

演員們正是通過這種表演,將現實生活狀態、戲曲虛擬程式、現代舞蹈技巧和民間秧歌舞蹈動作融為壹體,使劇情既有戲曲特點,又有時代新意。

就這樣,經過多年的積累,隴劇的角色行當就初具規模了。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它的主要生角有小生、須生、老生等,主要旦角有小旦、正旦、彩旦、老旦、武旦等,還有大妝凈行、二凈兩行、官衣醜、公子醜、小醜等。其中,醜行都以粉底定妝,勾畫醜臉裝扮。

隴劇的演唱方式比較自由,曲調流暢,節奏明快,近似說唱。曲調尾首的拖腔叫做簧,唱時稱嘛簧。嘛簧悠揚婉轉,韻味濃厚,富有地方色彩,它是構成隴劇音樂獨特風格的重要成分。

嘛簧在應用上突破了原來兩句或四句壹送簧的格式,根據劇情和人物感情的需要,突破了無女聲的格式,把嘛簧用在最富有感情色彩的地方,使其更具有藝術魅力。依據角色之別和感情之需,分別用男幫男、女幫女、混聲嘛簧等形式,豐富了嘛簧的魅力。

嘛簧的應用在獨唱、齊唱、合唱、二重唱、男女聲腔音區、音域的處理及調式轉換等方面,都進行了大膽的探索,豐富並增強了敘事、抒情和塑造人物的音樂表現力。

隴劇的唱腔沒有嚴格的節拍,比較自由明快,說唱性較強。隴劇唱腔板式主要有彈板和飛板兩種。彈板的特點是旋律舒展流暢、優美動聽。速度壹般是中速、稍慢,更適於抒情和敘事。

此外,彈板的板頭和大過門比較規整,唱腔由多種節拍型混合組成,具有特定的規律。小過門的第壹拍,壹般都重疊在唱句的末尾壹字上。

飛板唱腔和彈板有***同之處,也是由多種節拍型有規律地進行。小過門的第壹拍重疊在唱句的最後壹個字上。飛板的速度稍快,唱腔更富於說唱和敘事性。

隴劇的伴奏音樂屬於板腔體式,分傷音和花音兩大類。傷音曲調深沈委婉,適於抒發哀怨的情感,因此又稱為“苦音”或“哭音”。花音曲調活潑跳躍,善於表達喜悅的情感,故又稱“歡音”。

隴劇的伴奏樂器中,管弦樂有四胡、二胡、琵琶、揚琴、笛子、嗩吶等。打擊樂有漁鼓、簡板、水梆子、大羅、小鑼、大擦、鉸子、堂鼓、戰鼓、板鼓、牙子等。

後來,隴劇使用的樂器也有較大發展,增加了揚琴、提琴和壹些銅管、木管樂器,極大豐富了隴劇音樂的表現力。

隴劇的動作表演講求真實,重視從生活出發,以細膩的手法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隴劇的表演動作吸收了部分皮影的側身造型,如侍衛警戒多用大側身剪影姿勢。

特別是它的啼哭動作更為別致,這個動作的表演程式是人物左袖垂射,右手以袖掩面,大側身晃動腰肢,前俯後搖,抽搐而泣,因此很有特色。

隴劇演員的服裝擺脫了戲曲傳統風格,打破了蟒袍、霞帔上盤龍舞鳳的傳統紋樣,重新設計了花紋式樣。改良後的舞臺服裝裙子、箭衣、開路等都以素凈繡邊為主,款式穩重大方,色彩簡潔淡雅。大靠和鎧甲等則以廟宇中神像的裝束為藍本,大體和秦兵馬俑的衣甲相類似。

在舞臺美術方面,定型後的隴劇旦角化裝舍棄了傳統的大包頭造型,以皮影人的高髻燕尾為基本式樣,又糅合甘肅敦煌壁畫中唐代婦女的發式,設計出單髻、雙髻、彎髻、環髻等多種獨特的燕尾發髻式樣,前貼鬃角,後拖傘辮,大體接近古代婦女的化妝扮相。

隴劇的舞臺美術特點還有布景和道具保留了皮影砌末的風格,使用誇張的技法為劇情服務。砌末是指除皮影人物之外的所有造型統稱,又叫“砌馬子”。它包括動物造型、各種景片和道具造型等,這些都大大豐富了隴劇的藝術特點。

改革開放後,甘肅省將原環縣文工團改建為環縣隴劇團,慶陽地區有關部門又成立了慶陽地區隴劇團。此外,甘肅省各地的秦劇團也常常演出隴劇,甘肅省藝術學校還設有隴劇班,先後培養了三期學員。

隴劇《燕河風波》和《異域知音》兩劇在北京巡回演出時間為期壹個月,***演出18場,首都再次刮起了隴劇風。

後來,隴劇《燕河風波》和《望子成龍》被改編成戲曲電視連續劇,並在多家電視臺播出,使越來越多的觀眾認識了隴劇特有的魅力。

以蘭州太平鼓為題材創作的大型現代隴劇《天下第壹鼓》赴雲南昆明參加了第三屆中國藝術節,轟動春城。《天下第壹鼓》成功地將太平鼓擂出了甘肅。

《天下第壹鼓》主要情節是蘭州農民太平鼓隊為了赴北京獻藝,他們破除了許多傳統習俗。同時,兩位鼓王在協同排演的過程中,他們將太平鼓的技藝和絕活融合在壹起,使太平鼓藝更加精湛了。

這出劇以太平鼓為核心,展現了新壹代農民像太平鼓壹樣陽剛熱烈的性格,以及幾代人的坎坷經歷和新舊不同的命運。劇中以隴東道情為底色的隴劇唱腔音樂,使該劇從內容到形式都充滿著西部的蒼涼氛圍和黃土高原特有的陽剛氣息。

新編大型歷史隴劇《官鵝情歌》受到有關專家的好評。這部戲的特點概括地說就是壹個“土”字,就是本土劇種、本土作家、本土題材和本土演員。就是這幾個“土”字所代表的深深的甘肅烙印,使這部戲達到了我國戲劇藝術的巔峰。

《官鵝情歌》取材於流傳在甘肅隴南官鵝溝的壹個傳說,故事講述了古時候發生在隴南羌族與氐族間壹個以愛化仇、團結和諧的感人故事。

甘肅省隴劇院根據這段情史創作演出的隴劇《官鵝情歌》,成為甘肅省第二部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的劇目。有關專家稱贊這出戲:

選材好、主題好、劇情好,稱得上是我國西部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官鵝情歌》故事說的是古代宕昌氐族首領的兒子官珠為復仇潛入羌族金羊寨,與羌族首領的女兒鵝曼壹見鐘情,兩人沈醉在熱戀中,由此演繹了壹段曲折動人的愛情故事。

最後,兩個部族的年輕人用自己的愛情,化解了兩個部族為爭奪草原而積結的世代仇恨,從此以後,兩族和睦相處。為了永久紀念官珠和鵝曼,當地人們把他們最美麗的地方命名為“官鵝溝”。

在這出戲中,最值得稱道的是,隴東道情中壹唱眾幫的嘛簧在劇中不但得以傳承,且能根據人物感情和舞臺氣氛的需要,采用多種手段,對傳統的兩句壹送簧進行了革新創造,派生出齊唱、重唱和合唱等多種伴唱形式。

嘛簧好聽還好學,聽上兩遍,人就不由自主地在心裏跟著哼。《官鵝情歌》在北京演出時,開場沒多久,很多第壹次聽隴劇的觀眾已經在臺下跟著唱嘛簧了。隴劇這個小小的地方劇種,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

  • 上一篇:長鼓舞是哪個少數民族的傳統舞蹈?
  • 下一篇:集團公司下又有很多分子公司,財務組織架構怎麽設?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