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兵馬俑景點詳細介紹如下: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又稱兵馬俑、秦兵馬俑。它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與秦始皇帝陵壹同組成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始皇兵馬俑素有世界第八大奇跡之稱。這裏出土的壹千多個士兵陶俑,形象各不相同,神態生動,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上的壹顆璀璨明珠,被譽為“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壹”。景點介紹:
1、壹號坑:景區中的壹號俑坑是較早發掘出來的。俑坑東西長約230米,南北寬約62米。根據試掘已出土陶俑、陶馬的排列密度推算,壹號兵馬俑坑內約埋藏陶俑、陶馬六千件,同時還有大量的青銅兵器。
2、二號坑和三號坑:二號坑和三號坑分別在壹號坑的兩旁。和壹號坑壹樣有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馬近二千件。有車兵、騎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種,排列整齊有序。震撼雖然不如壹號坑,但是因為每個俑坑的隊伍、作用都不同。
擴展資料:
服務設施介紹停車場:
1、兵馬俑停車場參考價格:20元每次;地址: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陵北路附近;庫位:500。
2、手機充電: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遊客服務中心配備充電電源插座,提供手機充電服務。費用:免費。
3、行李寄存:景區正門右側遊客服務中心。
4、景區講解: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遊客中心提供電子導覽服務和專家預約講解服務。具體:可提供中文、英文、日文專業講解服務,可提供專家預約講解服務;可提供免費廣播尋人服務。誌願者不定期免費咨詢。
更多關於西安兵馬俑景點介紹,進入:查看更多內容
秦兵馬俑資料《史記》記載:秦始皇從13歲即位,由丞相李斯依慣例開始主持規劃設計營建陵園,大將章邯監工,秦始皇成年後擴大了營建規模,直到其死後兩年才由其子秦二世草草完工,修築時間達39年之久。
秦兵馬俑多用陶冶燒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蓋壹 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先燒後接,有的先接再燒。
其實秦始皇時期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當年工匠犯了壹個錯,他們在燒制過後才上色,在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艷的顏色,但是出土後由於被氧氣氧化,顏色不到壹個小時瞬間消盡,化作白灰。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
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整體風格渾厚、健壯、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兵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藝術魅力。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位於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公裏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壹個類別。
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制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先後已有200多位國家領導人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壹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壹。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詞條 兵馬俑兵馬俑在哪裏秦兵馬俑在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距離西安市中心大概有45公裏。
秦兵馬俑屬於國家5A級景區,裏面的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場面十分震撼。兵馬俑***有3個兵馬俑坑,壹號坑為戰車和步兵相間的主力軍陣、二號坑是戰車、騎兵、弩兵等混合編組、三號坑為軍陣的指揮系統。
來歷
在殷商時期,人殉最為興盛,商代貴族的墓中我們都能看到裏面有殉人。周王朝就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訓,推行周禮,很大程度生抑制了人殉現象,但是並沒有根絕。到了秦朝,才正式廢除人殉制度。當人殉淡出人們的視線後,“俑”就成為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專有名詞。
兵馬俑出土文物
從身份上,我們可以看出秦兵馬俑有兩大類,分別是士兵與軍吏,而軍吏有分為低級、中級、高級。普通的士兵不戴冠,軍吏則戴冠。在俑坑中,最多的就是武士俑,他們手中大多拿著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身上穿的是具有細密甲片的鎧甲。
兵馬俑制作者
秦兵馬俑的制作者是在秦朝時處於社會下層的壹批陶工,他們有的來自宮廷的制陶作坊,有的來自地方的制陶作坊。在陶俑、陶馬身上發現了陶工名,這是監督工匠生產的壹種手段,在當時有兩種好處,壹是加強對工匠的控制和管理,二是有助於提高作品質量。
秦嶺兵馬俑在哪裏秦始皇陵位於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縣城以東的驪山腳下。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8年。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l500米處。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壹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壹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壹道東西向的承重墻,兵馬俑排列在墻間空檔的過洞中。 1974年3月,在陵東的西楊村村民抗旱打井時,在陵墓以東三裏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才揭開了埋葬於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寶藏。1975年國家決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館。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始向國內外參觀者展出。
秦始皇兵馬俑簡介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位於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公裏處的兵馬俑坑內。下面就是我給大家整理的秦始皇兵馬俑簡介,希望對妳有用!
秦始皇兵馬俑簡介
兵馬俑(Terracotta Army;Terra-cotta Figures;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位於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公裏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壹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制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先後已有200多位國家領導人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壹張金字名片。
兵馬俑中為何有的不穿鎧甲不戴頭盔
歷史記錄顯示,自商鞅變法後,秦國是當時諸侯國中最富有的。《史記》上說:秦,帶甲百萬。意思是有百萬身披盔甲的軍隊,但眼前這支復制的秦軍卻讓人大感意外,因為其中有壹部分人是不穿盔甲或不戴頭盔的。隱藏在這壹奇怪現象背後的歷史真相到底是什麽呢?
兩千多年前,秦國壹位兢兢業業的縣法律秘書“喜”為人們探索這個謎提供了壹個線索。喜曾經三次從軍,他用竹簡記錄了秦軍攻打刑丘時發生在部隊中的兩起案件。在攻打邢丘的戰鬥中,士兵甲斬首了敵人壹個首級。士兵乙企圖殺死士兵甲,據首級為己有,卻被第三個士兵發現,圖謀不軌的士兵乙當場被捉拿歸案。另外幾枚竹簡上說:兩個士兵為了掙搶壹個首級也動了手。秦軍在戰場上為對手的壹個首級竟要自相殘殺!是什麽驅使他們對敵人的首級如此渴望呢?秦統壹中國前135年,改革家商鞅為秦國制訂了壹套任何別的國家都無法忍受的嚴苛法律。從此後,整個秦國都嚴格地按照這套法律運轉,它影響了六代秦人,直到秦始皇。商鞅規定: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壹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壹級、田宅壹處和仆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妳只要打仗打得好就可以授爵,壹授爵就有壹定的土地,有壹定的房子,那麽說妳整個生活跟打仗掛鉤了。這就是商鞅著名的軍功授爵制度。2000多年後,“喜”抄寫的竹簡又讓人們得以看到這壹制度的大量細節。
如果壹個士兵在戰場上斬獲兩個敵人首級,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隸,也可以轉為平民。對於重視家族傳承的中國人來說,軍功爵是可以傳子的。如果父親戰死疆場,他的功勞可以記在兒子頭上。壹人獲得軍功,全家都可以受益。這是早期秦人貴族使用的餐具,兩、三千年前,那是壹個按出身和血統的貴賤分配權力和財富的時代。像秦人的軍功授爵這樣給平民甚至奴隸向上攀升的機會,明目張膽地鼓勵國人追逐功利的國家法律,在當時,似乎只有秦人能夠接受。與貴族餐具相比,普通秦人的生活用品顯得簡單寒酸,可以看出加官晉爵對於壹個士兵意味著什麽。喜的竹簡上說:在軍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頓吃的飯菜甚至都不壹樣。三級爵有精米壹鬥、醬半升,菜羹壹盤。兩級爵位的只能吃粗米,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在這樣的利益驅使下,士兵們掙搶敵人首級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在兵馬俑坑,有壹隊士兵很特別。他們手持白刃格鬥的刺殺類兵器;卻完全不穿鎧甲。在整個地下軍團中,他們的形象顯得十分特殊。這隊士兵究竟是幹什麽的呢?研究人員壹直不清楚。壹個可能的推測是:戰鬥中有壹些極其危險的任務,基本上是有去無回,重賞之下,這些完全不考慮生死的人站了出來。這些士兵很可能就是敢死隊式的陷隊之士。“喜”的竹簡上還有這樣的記載:秦軍在戰前和戰後,都要大量飲酒。大碗的酒使血流加快、使神經亢奮。作戰命令已經下達,戰爭即將開始。要麽戰死疆場、要麽加官晉爵。在這種時刻,酒使所有的士兵只有壹種沖動:奮勇殺敵、建功立業。研究人員觀察到了壹個奇怪的現象,絕大多數秦軍士兵的腹部都微微鼓起,這大概與長期喝酒有直接關系。
再來看這些不戴頭盔,護甲不多的秦軍將士,似乎只有壹個理由可以解釋這種不顧性命的行為,過於沈重的頭盔和護甲妨礙了他們殺敵晉爵。不僅如此,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戰場上的秦軍竟然袒胸赤膊,索性連僅有的鎧甲也脫掉了。這些陶土的戰士向後人傳遞的是秦人強烈的尚武精神。秦人有先進和強大的攻擊武器,卻不註重裝甲,這是全軍的規定呢?還是士兵的自覺行為?或許是來自秦人好戰本性的壹種上下***識?在沒有確鑿的證據之前,人們還只能進行推測。
兵馬俑的歷史意義
兵馬俑真正的主人到底是誰,壹直以來似乎毫無爭議——肯定是秦始皇,但隨著刻著奇異文字“羋月”兵俑的橫空出世,或許在暗示“羋月”才是兵馬俑真正的主人!
兵馬俑曾出土過刻著壹個奇異的文字的兵俑,當時的考古學家把他定義為“脾”。
但學者陳景元提出質疑,左邊的“月”字很容易就能辨認出來,當他翻遍《金文編》和徐文鏡編寫的《古籀匯編》時發現,右邊“卑”字有很多形式的寫法。然而,在眾多的字形當中,沒有壹種寫法符合兵馬俑坑中發現的那個奇異的文字。
壹個偶然的機會,陳景元結識了古文字專家段熙仲教授他認為,秦代桶瓦上左邊的文字為“羋”字的壹種變體字。這應該是兩個獨體字,讀作“羋月”。兵馬俑身上刻的“月羋”和阿房宮遺址桶瓦上刻的“羋月”應該是壹回事。
“羋月”,名“羋八子”,是秦昭襄王的母親,曾獨攬大權近40余年,史上著名的“秦宣太後”,歷史上“太後”之稱謂,始見於她。
秦宣太後本是楚國人,因秦昭襄王繼位時年幼,便以太後之位主政,“還政”於秦昭襄王時,這位國君已經60來歲了。秦宣太後主政時,秦國國力大興,無論文治還是武功,都值得人稱道,在秦宣後羋月上臺後任用了壹批娘家的貴族,形成著名的“四貴”,雖然有興國之功,但長此以往,也造成了秦國只知秦宣後和“四貴”不知秦王的局面。反觀兵馬俑,人俑基本不戴頭盔,亦無盾牌,面部表情多較沮喪,並不像是出征的軍隊,更像是發喪送葬的隊伍。秦尚黑,楚地崇尚火德,服色尚紅,看看被還原出來的彩塑兵俑,感覺比較像楚人的隊列呢!再加上,發掘出來的人俑發髻,多是歪向壹側的,這也比較符合楚國的流行時尚。
另外,兵馬俑坑位於鹹陽以東,面向東方,而宣太後的故鄉楚國就在秦國的東方。而俑坑中還發現了麋鹿的骨骸,這正是楚國的珍獸,秦墓鮮見,“麋”又與“羋”同音,似有所指。更重要的是,在兵馬俑三號坑西北角150米的位置上,考古人員發現了壹個神秘的大墓,墓主身份尚未被查清。
所以,兵馬俑,也許是昭襄王按照楚國風俗,為身為楚人的母親所做的陪葬隊伍,伴她泉下魂歸故裏,也未可知呢。
當然,以上只是壹種學術方面的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