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壹座擁有800年歷史的村落,是中國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時期客家古民居建築群,堪與永定土樓、梅州圍龍屋相媲美,是客家建築文化經典之作。培田村的古民居建築群大體由6座學堂、兩座書院、三庵、兩廟、兩碑坊等古代文化宗教建築和20座古祠、30余幢民居,以及壹條千米古街、5條巷道、兩條貫穿村落的水圳組成。建築用材為木料及磚。培田明清民居建築群整體布局已具相當水準,宗祠、住屋、寺院、碑坊、街巷、水道、橋梁等村莊建築之需考量周到,配置得體,壯觀和諧。就各式建築而言,其建築功用、外觀構造、裝飾色彩,均是上乘之作。
培田村有八百多年的歷史,著名的冠豸山、筆架山、武夷山余脈自北向南直落此地,好像被三龍懷抱,村外的五個山頭,則又像是五虎雄據,風景宜人。在明、清時期,培田村處於長汀、連城兩縣官道的驛站上,是汀州、龍巖等地竹、木、土紙及鹽、油等日用百貨的水陸中轉站。
村中心是壹條千米長的古街,貫穿全村,旁列古祠、民居、商鋪,是培田的主要商業集市。相傳,盛時街上商鋪數十間,客枝、轎行、賭莊、布店等等無所不包。 曲折古街,巷道,互為連通,把錯落的明清古建築有機連為壹體,雖是人工,宛若天成。 街道邊有水圳相伴,穿街過巷,直通各戶,是古時自來水工程。村中老人回憶,過去圳水清澈見底,村裏人就靠屋旁流動的圳水作為生活用水,洗菜淘米。村中還有壹口口水塘、古井,見於房前屋後。 數百年前的建村者,極為講究村落的理水。每壹座古建築都布有暗溝,用來排泄家家戶戶的天井雨水、生活汙水。天井將民居屋面流下的雨水匯聚壹處,順溝而出,流人石砌水池,滿足四水歸堂,財源攘滾而來的聚財心理。排水路徑講究宜暗藏,不宜顯露;宜彎曲而去,不宜直瀉而出,乃因水為氣之母,逆則聚而不散;水又屬財,曲則留而不去也。有的民居還在廳堂下設有陶制暗水管,放養烏龜在管內爬動,起著排汙清溝作用,別出心裁。 如果說街是村的骨髓,水就是村的血脈。靈動的水賦予了村子水樣的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