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除了學業,父母還能和孩子談什麽?

除了學業,父母還能和孩子談什麽?

除了學業,父母還能和孩子談什麽?

——讀《親愛的孩子,見字如面》有感

當下,不管是在哪個學段(幼、小、中)的家長聊天群裏面,我們大都可以感受到壹種相同的東西——焦慮。焦慮什麽呢——學業、前途、未來……所以焦慮什麽就“雞”什麽——有應試性質的幼小銜接、補習班、提高班;也有打著“素質教育”旗號的興趣班。近年來,這種情緒在家長身上出現得似乎越來越早,以至於——“雞娃”出現了,“牛蛙”出現了;幼兒園中班就去上“幼升小銜接班”了;壹個孩子壹周額外上五六門課也不稀罕了。

不是說,學習這些東西不可以,但什麽事情都講究壹個度,現在很多家長“雞血”的程度讓我在糾結的同時也很害怕。因此,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談話內容,除了衣食住行之外,剩下的幾乎都是“學習”或由此主題而衍生的內容。

我曾經讓學生記錄過壹段時間的“與父母的日常對話”,並且要求他們根據記錄寫寫感受。從他們記錄的內容來看,日常對話的內容不出所料地主要涉及到兩個方面:學業(成績、作業、學校表現、補課)和物質生活(吃、穿、接送),涉及到其他方面的內容極其稀少。而絕大多數的學生對這樣的交流,特別是涉及學業方面的,表現出壹種消極抵抗的甚至討厭反抗的反應。雖然很多學生也知道“爸爸媽媽是為我好”,但是他們無法靠自己去消解這種情緒,“忍耐”已經是他們做的最好的反應了。即使是我們眼裏的好學生也是如此。當然,這樣的記錄和感受調查畢竟有壹定的局限性,但是結合平時我們所了解的各種信息,可以說已經具有壹定的典型性。

壹個孩子的成長,是需要各種各樣的養分的。很多孩子讀到初中的時候,已經出現“動力不足”的現象,不僅是學習,對自己的人生亦是。究其原因,絕大多數就是,他們的成長中,除了學業,父母給予的“精神養分”太過稀少。

而王君老師的《親愛的孩子,見字如面》則可以看做是壹個父母與孩子之間交流的範本。書中向我們展示了作為壹個家長,在孩子的成長中,除了物質與學習,還需要給孩子的成長提供哪些“精神養分”,如何提供等內容。

1、 主題

大壹點孩子們(我的學生是初中生)經年累月地聽老師和家

長講道理,特別是講關於學業的道理,聽得已經有點厭倦了。很多孩子很希望父母交流點別的內容。那麽,除了學業,可以交流什麽呢?

在書中,王君老師以自己的經歷與思考告訴自己的孩子,(其實也是在告訴家長),壹個人的成長除了學業,還包含了很多其他的東西:愛(愛情、家庭、工作、交往);對自我的突破與挑戰;自律;反省;選擇與奮鬥;承擔責任;交流;堅持;欣賞他人;保持對生命的熱愛;思考……

2、 素材

在寫的關於對話的感受中,有不少孩子提出其實很想聽聽關於父母自己的經歷,不要光是講道理。愛聽故事是人的天性。可是孩子們寫到:大人們總喜歡講自己以前多苦啊,多窮啊,妳們現在多幸福啊!翻來覆去地講到他們不想聽為止。那麽,有什麽素材可以讓家長講給孩子聽呢?我們來看看王君老師在書中談了些什麽。

? 以愛為例吧。在我看來,書中提到的“愛”可以再細分為愛情、家庭、工作交流。

對於“愛情”這個話題,絕大多數家長幾乎視為洪水猛獸,因為他們還是“孩子”啊,還是壹個“未成年的孩子”啊!但實際上,社會信息發展如此迅猛,孩子們很早就通過各種渠道接觸到這些信息。但這些信息正確與否,健康與否就很難說了。其實,現代的父母應該也有所察覺,只是他們的少年時代是這樣被對待過來的,他們也便只能這麽掩耳盜鈴地繼續下去。王君老師則不然,她很坦然地孩子談這個內容。她用各種素材告訴孩子各個階段愛情的特質,講述了關於愛情的各種看法,給我們描繪出了愛情的發展脈絡。

在《2016,請喜歡壹個姑娘》中,王君老師以孩子爸爸的最初的感情體驗和吳念真的《思念》告訴孩子——青春初期的喜歡,“像水晶壹樣澄澈”,“是愛情的前期體驗,彌足珍貴”。

然後用好幾部電視電影——《花千骨》《何以笙簫默》《大魚海棠》等——告訴孩子,如果遇到愛情了:

“愛,要獻給愛自己的人。沒有應答的愛要及時打住、停止。

(對於愛情,)不要太‘執’,不要太‘癡’”,不要較真,不要苛求,不要作繭自縛。

? 彼此的犧牲才有互相的成全。

愛到深處是奉獻;愛到深處是成全,是成長與自我成長。

愛,就壹定讓所愛之人幸福。愛,壹定是兩個人的***同成長。”

我們知道,當愛情走進婚姻,並不壹定會“永遠幸福快樂地生活著”。常常,愛情反而變得復雜起來。有的從“愛情”變成了“愛”,有的則直接消失了。於是,王君老師從《中國式關系》、《小別離》中悟到:

“幸福,從來不是高分學生的標配。

唯有深刻的理解並接納愛人的需要時,才會有‘妥協’之舉”。

在《公公婆婆的愛情》中,我們看到了愛情的美好模樣——“它超越容貌、門第、個性,更超越歲月。”

當然,愛不止愛情,它還有父子情,祖孫情、朋友情,甚至是——與工作的感情,這些在書中都可以看到。

有時候,忽然間特意講某個主題的看法或者道理,會顯得很不自然,甚至帶有濃厚的說教意味。而王君老師用自己的、長輩的經歷、或者幹脆像是閑聊似的談著電影電視,借著這些或真實或虛構的故事就這樣自然而然地把壹些東西傳達給了孩子。

她說:“我們在別人的故事中,思考和探索活著的智慧與愛的智慧。”

講“愛”如此,談其他的主題也如此。

書中還有壹組出乎壹般人意料的文章——《100公裏柴達木戈壁行散記》。這是壹趟“自討苦吃”之行,也是挑戰自我,突破在我之行。正是在天地之間的行走,讓王君老師領悟了很多生命之理。

王君老師就這樣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壹點壹滴地化成文字,向自己的孩子娓娓道來。字裏行間,我們感受到了壹位母親對孩子深深的愛意。

《大魚》也好,《乘風破浪》也好,當子輩對父輩所經歷過的感同身受時,兩代之間便會“彼此理解、接納、和解”。兩代人之間存在代溝是正常的,日常生活中也不會沒有摩擦,然而,若是有了這樣良好的溝通,有什麽是解決不了的呢?

3、 時機

當我們發現孩子身上有某個問題產生再想去解決的時候,往往會發現花費了很大的力氣去解決,卻收效甚微。在壹塊長滿了草的地裏要種莊稼當然比在壹塊空地裏種莊稼累多了。

古語有雲:凡事預則立。王君老師的做法是預先在空地裏撒好種子,等待合適的時機讓它自己發芽生長。

在書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語句:“孩子,媽媽相信妳能慢慢理解……”;“孩子,媽媽祝願妳……成為妳自己,完成妳自己”“如果妳長大……”;“對妳會不會也有壹些啟發呢”;“妳漸漸長大,也會遇到很多類似的困擾……”;“親愛的孩子,讓我們壹起向姨婆學習,無論在哪種生命境遇下……”;“媽媽祝願妳能夠……”;“孩子,用這兩只手支撐妳的人生……”“親愛的寶貝,妳的青春期即將到來……如果有壹天,妳感興趣了,再來讀讀,如何”……

妳看,這些無壹不是在告訴孩子,當妳人生中遇到壹些事情,當妳迷茫時,可以從媽媽這兒得到壹些指點。然而從說話的語氣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些指點並不是壹本正經板著臉的說教,而是帶著壹位母親對於孩子成長的欣喜與祝福。

4、 態度與情感

? 中國大多數的父母有這樣的傳統:即無論在別人面前怎麽明裏暗裏稱贊自己的孩子,但是在孩子面前卻很少直接表揚。小時候還好些,孩子越是長大,仿佛那些缺點也跟著越長越多似的。越是長大,父母與孩子之間,面對面的表揚和直接表達情感仿佛是不好意思宣之於口的事情壹樣。

而王君老師在書中則是從不吝嗇對於孩子的肯定與欣賞。“孩子,媽媽也想起來妳,妳從小就非常獨立堅強”;“妳的表現,越來越像壹個小小男子漢了”;“兒子妳的表現很紳士”;“……因為有妳的陪伴而分外地溫暖”;“成長,讓妳不僅個子長高了,心靈也變柔軟了”;“沒有人正式教過妳,因為愛,所以需要妥協,但兒子,妳自己學會了”;“媽媽壹直覺得,妳是壹個情商很高的孩子”;“妳懂得尊重人,懂得愛”;“在這個方面,妳從小就是媽媽的榜樣”……媽媽要向妳學習;“從此我知道了妳的成長:妳在很多方面已經超越了媽媽……”;“妳是媽媽最好的老師”;“按照現在的說法,妳的價值觀很正”……妳看,除了學業,在孩子的成長中,可供表揚的方面其實有很多很多啊。字裏行間,妳讀出壹位母親為了孩子的成長而感到欣慰與自豪嗎?

所以,我忍不住想說,親愛的家長,如果在生活中,妳實在不好意思直接表達妳對孩子的情感,也不妨付之於文字啊。

  • 上一篇:閩清旅遊美食閩清特色小吃
  • 下一篇:青春期男女要拔掉門牙,非洲部落為何有這樣的傳統?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